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黑焰十字 从入华的第一天,我就在社交平台上说“恭喜uber入华,3年后说再见”。并非我对Uber有特别的厌恶感,只是因为翻开中国互联网的历史书,有太多“帝国主义侵略者”倒在了“本地军阀”脚下的故事。既然这串败者名单上已经包含了Yahoo!、Google、Ebay、Amazon、Groupon、MSN。只要不是技术壁垒项目,很显然老外全都不够打,Uber又能如何? 到现在,Uber入华已经两年期间。我从出租车转到1号专车,又转到了滴滴专车,目前转到了人民优步。最近1个月,我没有坐过Uber和地铁之外的交通工具。Uber的叫车体验有一定的优势,人民优步的拼车价格也很给力,大多数时候我在上海对Uber的服务比较满意,就像在北京用滴滴一样。甚至,比起全民偶像扎克伯格的成功路径,我更喜欢卡兰尼克的嬉皮式的反叛风格。但这些都改变不了我对Uber中国的前景继续悲观。 最近Uber和滴滴分别对外公布了一些数据,尤其是市占率上双方的口径差异尤其巨大。滴滴宣称其市场占有率超过83.5%,Uber则宣称其市场占有率超过35%。不是有一个在说谎,就是两个都在说谎,又或者双方的统计方式不在一个频道上。 我善意地认为应该是双方的统计口径不同,如果滴滴使用的是整体市场的数据作为数据样本,而Uber使用的是Uber开通的城市,或者经过一段时间运营的城市作为数据样本,亦或采用了一个活动推广期间的峰值数据。 即使数据的确如此,然并卵,专车市场已经有基数的绝对差距,在互联网强大的马太效应下,滴滴在国内的老大地位被Uber动摇的可能性几乎为0。在Uber未覆盖到的三线下城市,滴滴正在用低成本的方式飞速拓荒,等到Uber进入的时候,就得面对一个被开垦过的半饱和市场,新用户拓展成本将升到3倍以上。今年年中,优步披露在国内日订单量突破100万。但一个月之后,新上线的滴滴顺风车半天就破了100万订单。 可以说,优步在国内除了派单速度较快,并没有其他优势可言。以滴滴现在的规模,只要能在当地提供匹配Uber价格体系的快车或顺风车业务,数据天平就会很快倾斜,Uber在竞争中非常被动。 人民优步的价格与滴滴快车匹配,而拼车类的人民优步则与滴滴的顺风车价格匹配,高端专车产品UberBlack也有滴滴做ACE高端服务专车匹配。单兵战斗力不相上下,两军的军力差距巨大,Uber在实际策略上,除了砸钱之外也没其他什么好办法拓展份额。而砸钱能力取决于融资能力,目前看来Uber的融资能力,并不比滴滴强。 广州、杭州都是优步市场拓展比较顺利的城市,但相比滴滴依然差距不小,看不到翻盘的希望,更不用说在北京之类滴滴喜欢拿来做例子的城市了。要说有例外的话,那就只有上海了。长期Base在互联网土壤最奇葩的上海一度让我误认为Uber要开始逆袭了,但出了上海就明白,出行还是滴滴的天下。而上海这边Uber能达成这样的结果,完全是因为滴滴把上海这边的快车、顺风车产品都给阉了。所以上海这边的逆袭不但不能证明Uber可以后发制人,反倒证明了Uber在正常情况下不具有与滴滴抗衡实力。 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认为滴滴对Uber有所忌惮,但实际上滴滴也不过是常规的防御性措施而已。不然滴滴也不会将这么多精力投注到专车之外的事业中去。在国内一边做出行又是巴士、又是代驾,听说还有三蹦子和渡轮啥的,一边投资饿了么这个泛物流公司,一边又是投资Lyft、Ola、GrabTaxi,如果是一家主营业务被竞品苦苦相逼中的公司,哪有这么多精力如此折腾。 在欧美市场,Uber的情况与滴滴类似,可谓胜局已定,唯独Lyft对他来说也是如鲠在喉。滴滴可谓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自己蛋疼的时候也不忘踩Uber蛋蛋一脚。但回到亚洲市场,日韩两国Uber接连被禁,而Ola、Grabtaxi在印度、新加坡都拥有绝对高的市场份额。似乎亚洲将成为Uber的滑铁卢。 就产品本身来说,Uber对于专车事业的专注对于一家美国公司来说确实有利于其全球化的业务拓展,因为足够简单才能像轻骑兵一样迅速在全球复制,但是这种做法在中国则丧失了成为出行入口的机会。 自从滴滴打车改名为滴滴出行后,公共交通之外的通用性交通工具滴滴尽数收入囊中。程维让滴滴成为“民营”交通部的ambition早就不言而喻了。仔细看来,滴滴的风格与阿里巴巴最为接近,铺规模,补漏洞,一块一块拼图逐渐合并到一起。Uber单一的服务,已经与滴滴差了一个维度。 虽然Uber全球已经是巨头,但在资本寒冬中,也免不了把估值降低到625亿美元,作为一家依靠闪电战攻占全球市场的公司来说,停顿和迟缓挺致命的。Uber中国跟滴滴无法匹敌显而易见的,滴滴跟Uber全球目前也有距离,不过我显然更愿意看到中国互联网公司的阿里式逆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