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13日电(“中国网事”记者张丽娜 刘良恒 王丽方列)2014年,中国反腐高歌猛进,各地严格落实党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认真执行国务院“约法三章”:楼堂馆所停建、公务用车被清理,超标的办公用房被收回。接连的整顿“风暴”过后,党风在变、政风在变,社会风气持续好转。 “清理出来的这些公务资源去哪里了,到底该如何处置闲置的资源?”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一些代表委员对此话题进行了热议。 闲置成常态 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以来,各省区市都开展了清理公务资源的专项治理行动,清理压缩成效显著,但是,清理出来的公务资源该如何处置,却鲜见有成功经验。记者在一些省区市调研发现,清理的步伐推进很快,如何处理和利用这批资源,多数地方还在“观望”。 由于处置动作缓慢,一些清理出来的公务资源被闲置也就成了常态。比如,西部某市,由于市委常委会议室比较拥挤,所以花数千万元装修了一个豪华的会议室,后来因八项规定不敢投入使用一直闲置,此后市委常委会长期借用其他部门的会议室开会。 中部某县城手续完备的办公大楼完工已两年,就是因为赶上了新规定而不能乔迁,整栋新大楼闲置,不少过往的群众都紧盯着问:就这样搁着不用了吗?县长曾无奈地告诉记者:再等等看。 一地因被曝光使用豪华办公楼、办公室面积超标,最后不得已整改:数家单位集中到一个大楼上班,其他几个楼都空着。 至于被清理出来的公车,有的地方采取“冷处理”—贴上封条停放一边,有的单位推行节假日公车入库“公休”制度,凡是周末或者节假日,公车一律入库封存。 “滥用”须严防 对于清理出来的公务资源,比起闲置更令人忧虑的是滥用。比如,公车拍卖中的二次腐败问题就不得不防。 一位来自煤炭企业的全国政协委员说,群众披露的“好车卖出萝卜价”的案例虽然不多,但借拍卖从中渔利的问题不可不防。比如,一台使用了5年的价值80万元的公务车,按照八年的更新年限,此时在单位的残值只剩下30万元。而实际上这辆车行驶的公里数并不多,真实价值可能超过50万元。这样拍卖看上去很合乎“规矩”,但一般都是采取“内部定向拍卖”方式,外人很难拍得到,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还有的代表委员透露说,有的地方看上去是公开处置了清理的公务资源,但又变相花钱买了新的,造成了新的浪费。 “对清理公务资源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正之风必须进行提前廉政预警。”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道真县忠信镇纪委书记郑维勇说,监督的工作要做到位,既要有内部监督,更要靠制度监督。 改革需跟紧 资源再配置 不少代表委员认为,看公务资源清理和处置是否有实效,需要把握三个评判标准:能否真正解决老百姓反映强烈的涉及奢靡之风和腐败问题、是否能降低行政成本、是否保证工作效率和行政效率不受影响。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奉化滕头村**傅企平说,如果清理出来的公务资源实现了上述目标,当下最要紧的就是如何科学有效处置。 记者调查发现,有的地方已经开展了公务资源新利用工作。比如,湖南南县政府部门腾退办公用房后,一些原本用房紧张的医院、学校得以“乔迁新居”。比如,南县文广旅游局搬到县政府办公大楼之后,腾出的483.6平方米办公用房,整体移交给了南县第三人民医院,用于门诊和行政办公。南县林业局搬进县司法局办公楼之后,2582平方米的院子成为南县德昌小学校园的一部分。 “清理公务资源算的不仅是经济账,还有政治账,真正要管住的不是公车公房,而是公权力。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朝克看来,有的地方上之所以处置“慢吞吞”,主要是上级部门对此还没有明确要求,暂且以“冷处理”应对,当然也不排除对“抓作风一阵风”抱有幻想。 接受采访的代表委员认为,公务资源是不少官员享受已久的福利,动自己的奶酪谈何容易?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推动措施,地方领导当然愿意“再等等”。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秦希燕联合律师事务所主任秦希燕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要求各级政府建立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的有力推进机制,只有“官轿子”思维除掉了,“官念”才能转变。目前国家已经陆续出台关于规范公务人员用车、用房、用餐、出差等标准的相关规定。公务资源加强处置的同时,更应从制度上进一步规范公务资源配置标准,并形成持之以恒的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