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浆糊人
发表于 2014-12-10 21:06
|阅读模式
查看: 1046
核心提示:“国家1954年6月15日在《人民日报》上全文刊登了宪法草案,提出要开门立宪。浙江在6月18日发文《省委关于宪法草案的讨论与宣传的意见》,全省各级都设立了宪法草案讨论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还印发了宪法草案(初稿)、宪法名词解释以及草案报告大纲等文件20多万本,通过宣传员层层宣传。”
1954年国庆 资料图
本文摘自:中新网,作者:吴朝香,原题为:《60年前新中国首部宪法诞生**亲自主持起草》
一张泛黄的稿纸上,留着字迹不一的10多个潦草签名。怎么看,它都毫不起眼。
但如果知道它的身份,你会觉得讶异:这张稿纸是浙江省档案局珍藏的档案。它是浙江省宪法讨论委员会开会的一份签到记录。
60年前,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五四宪法”诞生,这部宪法是**亲自在杭州主持起草的,当年,浙江全省有801万人参与了“五四宪法”草案的讨论。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国法学会研究部原主任郭道晖曾这么评价:“迄今法学界和政法界都公认,五四宪法的制宪过程是一次体现民主原则的立法过程。”
这张发黄的签到纸,见证的是60年前的一次民主立法。
801万人参与宪法草案讨论
3个月上报修改意见3650条
“五四宪法的制定过程是全民大讨论,当时群众参与的广泛性是现在任何一部法都不能比的。”浙江省档案局副局长韩李敏说,那个时候的学习讨论是先在各个市县搞试点,“第一就是培养宣传员,因为基层很多人都不知道宪法,要先教会一批人,然后让他们到企业、厂矿、农村包片宣讲,仅杭州,就培养了3000多个这样的骨干。”
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二处处长李立军则讲述了浙江当年参与这场讨论的来龙去脉。
“国家1954年6月15日在《人民日报》上全文刊登了宪法草案,提出要开门立宪。浙江在6月18日发文《省委关于宪法草案的讨论与宣传的意见》,全省各级都设立了宪法草案讨论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还印发了宪法草案(初稿)、宪法名词解释以及草案报告大纲等文件20多万本,通过宣传员层层宣传。”
“从6月到9月,三个月的时间,浙江有801万人参与了宪法草案讨论,占到全省选民人数的63%。最后,全省各地上报宪法草案修改意见3650条,经过整理,上报中央935条。”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金延锋说。
国家机构、民族政策、公民权利……
浙江人对宪法的方方面面都很关心
那么,这些讨论意见都是些什么内容呢?对于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最基层的人民都关心什么问题呢?又有多少最终被写进了五四宪法中呢?我们在浙江省档案局查到了一份当年浙江省宪法草案讨论委员会的总结报告,它详细记录了层层上报上来的民众意见。
比如,在国家机构问题上,有人提出,各级检察署的权力太大,建议各级检察长应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并受其约束;
民族政策问题,也是当时很多人所关注的。宪法草案第三条第三款原来是这么规定的:“各民族都有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习惯和宗教信仰的自由。”有人就建议,不仅应规定各民族都有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而且还应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所以建议改为“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的自由。”最终,第三款被改为“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宪法不仅规定了国家的权力,也赋予了公民许多权利,而这些也是普通人最关注的。这份报告留下了这样的记载:有些人对公民的民主权利很满意,但对于确切实行缺乏信心;还有的要求规定公民的养老金、义务教育并逐步实施按劳取酬的原则。
“当年,为了发动全民参与这部宪法草案的讨论,浙江是花了大力气的,不停总结经验,座谈会、编黑板报、典型发言、讲故事,采用很多生动有效的形式。”韩李敏说,这个过程很重要的一个意义是培养了全民的宪法意识,让民众对宪法的基本内容有了初步的理解,比如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有了依法办事的观念等。时至今日,法治、民主、公正已被很多人熟知,并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这些在60年前的“五四宪法”中就已开始体现。
从6月到9月,三个月的时间,浙江有801万人参与了宪法草案讨论,占到全省选民人数的6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