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魂雨
发表于 2014-4-15 10:46
|阅读模式
查看: 1100
湖北日报讯 京津冀一体化箭在弦上。国家发改委9日称:发改委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研究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规划。
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不到3%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将近四成的国内生产总值,但是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京津冀地区的一体化程度相对较低,制约区域发展。
京津冀一体化,路在何方?实现1+1+1大于3,需要解决哪些难题?
统筹产业布局 打破藩篱优化分工
京津冀山水相依、地缘相亲,但涉及到企业转移和产业布局,却有着各自的利益考量。
北京具有产业转移的急迫性,人口急剧增长,大城市病越来越重,将一些非核心职能转移出去已成共识;河北近几年经济增速回落较快,在全国各省市中增速排名靠后;而天津,经济增速居于全国前列,在港口建设等方面也都有着独当一面的“雄心”。
虽然有关方面公开表示,承接产业不能“挑肥拣瘦”,但地方政府仍有现实想法。河北廊坊市就表示“北京不要的低端污染产业,廊坊也不能要”。
专家认为,要打破利益藩篱,加强“市场之手”避免资源错配,需遵循合理定位导向,变“投资导向”为“产业导向”,转“市长导向”为“市场导向”——
三地应科学明晰城市定位,北京让渡一些自己的利益和资源,对非首都功能和定位之外的产业坚决疏解。各地应本着产业转型升级、集群化发展的方向出台鼓励政策。以企业为主体,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逐步推进。
“京津冀‘强政府、弱市场’的现状需要改变,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没有作为的空间,应该发挥搭台、牵引和示范作用。”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赵弘说。
缩小资源落差 区域内共建共享
“全国人民上协和”“宇宙中心实验二小”……戏谑的背后是各地公共服务的差距。数据显示,北京211重点大学数量约占全国五分之一,全国最佳医院百名榜中北京独占约三分之一,而天津和河北则相去甚远。
面对功能分离、人口分流等核心问题,缩小公共资源巨大落差是一体化绕不过去的课题。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华南城市规划院院长胡刚说:“公共资源不均衡问题是很多人的后顾之忧,不把这个落差解决好,首都功能疏解和人口疏散很难。”
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贵认为,应推动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在区域内共建共享,对于涉及中央级的医院、大学等加强高层次协调,促进首都资源以多种方式向周边辐射和延伸,同时北京周边地区自身也要加大医疗、教育的投入,通过自身努力不断缩小与北京的差距。
而随着京津冀城市之间人员流动日益频繁,对于三地之间“居户分离”的人来说,遇到的另一个现实不便则来自于异地就医有“保”难“报”藩篱。“如果要想真正促进人口分流、产业转移,看病是个大问题。北京的优质医疗资源能不能在周边人口、产业主要承接地设立分支机构,提高当地医疗水平,同时能不能实现异地就医医保即时结算?”工作在北京户籍在河北的白领孔涛说。“京津冀一体化,不是众星捧月而是繁星满天,不是一枝独秀而是均衡发展,不是各自为政而是统筹协作。”胡刚说,“解决好人的后顾之忧,一体化进程也就会势如破竹。”
交通协同发展 打通“最后一公里”
运行多年的京津城际高铁、京冀高铁为三地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但“最后一公里”问题仍然突出:河北目前与京津对接的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共存在“断头路”里程达2300公里。
天津没有直达石家庄的高铁,商旅人士往往选择从天津到北京再转河北。一些“钟摆族”抱怨:每天早晨迷迷糊糊起来挤公交车,7公里路要走两小时,苦不堪言!
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在交通上实现重大突破,为降低经济成本和人口疏解提供先提条件。
张贵认为,京津冀交通协作应当突出“以速度换距离”。通过发展高铁、高速路、机场等构建起一个便捷、大运量的区域交通体系。赵弘则认为,接通“最后一公里”,三地政府之间做好规划和协调,不能单单关注高铁等“高大上”的项目,城际县际“毛细血管”也应当疏通好。
据北京市交通委透露,三地已经开始编写交通协同发展计划,到2020年,“一环六放射二航五港”的交通一体化体系将初步建成,绿色交通的覆盖范围将扩大。目前,全长940公里的环北京货运高速大通道正在建设,计划于2017年建成。
“打通京津冀大动脉,也要切忌交通运输‘大干快上’。如果三地只是交通便利了,其他政策没有配套上,那么潮汐式迁徙和‘睡城’还会重演。”祝尔娟说。
链接
京津冀都市圈
按照国家发改委的界定,京津冀都市圈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唐山、石家庄、秦皇岛、廊坊、保定、沧州、张家口和承德,涉及京津和河北省8个设区市的80多个县(市)。以汽车工业、电子工业、机械工业、冶金工业为主,是全国主要的高新技术和重工业基地。国土面积约为12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约为9000万人,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约为67598亿元。人口总量约为全国的十四分之一,经济总量接近全国的七分之一。
一体化大事记
■ 2013年5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主席习近平在天津调研时提出京津“双城记”概念。
■ 2013年8月,习近平在北戴河主持研究河北发展问题时,又提出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此后,习近平多次就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解决好北京发展问题,必须纳入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区的战略空间加以考量,同时天津、河北要实现更好发展也需要连同北京发展一起来考虑。
■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会议将京津冀协同发展定义为重大国家战略。会上,习近平就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7点要求。
■ 2014年3月5日,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新一届政府首份工作报告,并将“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写入其中。
观察
协同考量区域承载力
“京津冀一体化”步入快车道,三地协调发展成为产业布局的主基调。在此过程中,北京周边地区的各项生产要素将迎来重估,并带动区域间产业、人口、公共资源的平衡发展。
不过,三地的产业差异性也让融合面临诸多阻力,这需要在坚持市场化、明确分工定位的基础上,全面考量周边区域的资源、交通、人口和市场承载力。
从国内外区域发展的先例看,区域融合将使地区间的资源走向平衡发展。除了土地重估外,环保一体化也将成为京津冀的重要课题。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将成为三地共同协作的核心之一,为相关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作为京津冀协同的“主战场”,产业的转移和承载是三地协调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