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李小龙不死,到2010年11月27日,正好是七十岁。 一个已盖棺近四十年的人,今天的世界对他却并没有一个肯定的定论,更多的人还是被李小龙的个人魅力所吸引,成为李小龙新一代的追随者,而对于李小龙的评价,则颇大相径庭,有人将其赞为武之圣者,一代伟人,也有人说他不过尔尔,名过其实。很多人问:李小龙能打得过阿里吗?李小龙和泰拳王比赛过吗?李小龙是世界上最强的人吗?李小龙真的算是MMA之父吗? 其实我觉得这些,都不算是谈到根本所在。我个人很喜欢李小龙的追随者甄子丹对李小龙的评价:如果李小龙活过来,未必打得赢今天的混合格斗家,因为李小龙死后这三十年,格斗理论的发展太快了,但李小龙伟大就伟大在,他在三十多年前就首先提出了这个‘消灭门派’的概念——后人的成就,都是站在他的肩膀上完成的。 李小龙未必有多么伟大,但他确实是武术界中数一数二的天才和智者。李小龙首先是一个智者(同时也是一个有超强意志力的人),无论他去做任何一件事,都不会小于今天的这种成就,只不过他恰巧选择了武术和电影。就像《逝去的武林》中清末武术家李仲轩所说的,三国时谁的武功最高?有人说是吕布,有人说是关羽,我认为是诸葛亮,传说诸葛亮收了姜维之后,姜维口服心不服,认为诸葛能文不能武,于是诸葛亮传他枪法,姜维于是彻底拜服。李仲轩说,我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因为武功的高低,要看练武者的头脑和悟性。 我看过有人讲达芬奇(作为全才和科学家)的伟大,在于他“关心的不是机器的运行,而是机器运行的原理”,那么也可以说,李小龙关心的不是武术的形式,而是武术的原理。就像他喜欢引用禅宗的话,“不要把指向月亮的手指,当成月亮本身,如果把眼睛盯住手指,就无法注意到月亮的光华了”。 这个思考放到武术上,就是比如一拳打出,它的原理是什么,无论何门何派,内家外家,无论如何脱离不了物理力学和人体工程学的范畴,那么,各拳种就必然有相通的规律存在,也必然有最恰当,最科学的方法存在(至少在格斗的意义上)。所以甄子丹领悟到了李小龙说的:“每个人都有两只手两只脚,因此不应该有太多的门派”。 什么是截拳道?截拳道和空手道,柔道,剑道,跆拳道等等全然不同,它“包罗万物,而不为万物所包罗”,这并不是夸大,而是因为截拳道本来就是指一种学习方法,一种思考方法,它追求的是心灵和智慧的解放,海纳百川,他从事物的最本质思考问题,所以它包罗万物而不为万物所包罗。所以普通武者只能死练老师教的东西,而李小龙却可以自出机杼,开宗立派。 相信每一个有智慧的人,都是截拳道,区别不过说与未说,形之于理论与否。 30年代,胡适先生面对容易轻信和冲动的年轻人,面对政府或党派对民众的欺诈宣传,告诫那些要“牺牲个人的自由来追求国家的自由”的年轻人:“争自己的独立自由,就是争国家的独立自由”,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那就是“凡事问个为什么”。 “问个为什么”,听起来简单,但实现起来却不容易,因为我们都是懒惰的,大多数时候满足于表象,我们这代人追星,正如我们的父辈政治狂热,都是因为我们不愿自己思考,连头脑,我们都习惯于追随他人,习惯于为了悍卫一个不过是最早接受的概念或说法,而不惜百死无悔。 鲁迅和胡适都为中国人画过像,鲁迅画的是阿Q,是精神胜利者,胡适画的则是“差不多先生”,是满足于表像而不愿意深究实质的国民。 所以胡适说,要“问个为什么”。 问了为什么,就不会被一件事虚华的外表所迷惑,看到它的本质所在。 问了为什么,就不会在被某些强势的力量向你灌输什么的时候,不加分辨的全盘接受,然后为了一个虚幻的概念去争去斗。 问了为什么,就不会成为“自身”的奴隶,凡事只知自我,被自私偏狭的人生观裹胁着前进,能够学会在很多时候放弃自身的角度,看一看这个世界的本来真相是什么。 金庸在《神雕》中写杨过遇到武学瓶颈,苦苦思索,忽而悟到:别人能够开创武学,我为何不能?学了这许多武学,如何不能融汇贯通,将其中智慧为我所用,自创属于我的武学宗派?于是心头狂喜,不可遏止,由是达到更高之人生与武学境界。 金庸是个文人,并不会武术,但这种狂喜其实是来自他有过的经验,这是一种一生仅有一次的开窍的欣喜,也是截拳道,或李小龙毕生所宣扬的人生和思想观的另一个版本。 我们纪念李小龙,但更重要的还是,每个人都应该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李小龙,我们没有李小龙的天才与成就,但却应该多少拥有他主张的灵魂的独立与自由。 文/小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