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首届中国昆山法治微电影创作大赛成功举办,共征集到来自全国21个省市网友投送的220部剧本,其中部分优秀作品被来自全国的11家团队拍摄成法治微电影,受到广大网民和市民的追捧。今年3月10日,以“身边故事 尚法梦想”为主题的第二届昆山法治微电影创作大赛正式启动,法治微电影的热潮再次席卷昆山乃至全国。活动启动短短一个月来,主办方已收到来自北京、上海、山东、山西、广东、四川、内蒙古等地投递的法治微故事120余篇,21个拍摄团队也早早地报名抢跑微电影拍摄角逐。“草根儿”网络写手、业余文学爱好者、专业作家同台“PK”,纷纷在比赛中各显身手。
“写百姓“‘边事儿’,是本届大赛的最大亮点。”主办方之一昆山市司法局副局长俞武军介绍说,本届大赛一改上届专业性较强的“微剧本”征集模式,面向广大群众征集“法治微故事”,鼓励群众挖掘现实生活中有关法律的亲身经历、典型事例、警示案例,用平易近人的文字讲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法律故事。
“我看过首届法治微电影创作大赛的获奖作品,并且有的还看了不止一遍,个别细节我会反复观看,看完的感受是:真实案例有时候比虚构的更加触动人心。”网友“benifreeman”在官网留言版评论道。
网友韩乃岐创作的《扶起老人之后》就反映了近年来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关注与讨论的“扶老人被讹”问题,该故事中“扶老人”的大军最终得到了老人亲属的致谢及感激,折射出“扶老人”的道德焦虑以及社会信任纽带的断裂,也提出着重培育基于道德自律的实践理性能力、特别是出于良知和义务的道德自觉能力的重要性。
“一个好微电影首先就要有一个好故事,用一个好故事来诠释和普及法律知识,群众乐于接受,容易弄懂,没有说教,没有概念化的东西。” “山花奖”获得者、著名故事作家吴帮国在致函大赛组委会时说道。
据了解,本届大赛将进一步降低群众参与门槛、拓宽群众参与渠道,新增平面微电影创作模式,仅需群众“动动手”拍摄图片,通过对法治文化的思索、践行、解析,编辑9-27张平面构图,并配合文字诠释故事内容。
“法制宣传工作要发挥教育人、感染人的作用,关键在于‘接地气’。‘接地气’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舞台让给群众,把镜头对准群众,让百姓讲自己的故事。”俞武军说,法治微电影虽小,却是个大舞台;这个大舞台面向大众开放,让群众“唱主角”,没有行业和专业壁垒。
据了解,“法治微故事”的征集时间截止至4月底,目前主办方已在官网特别设置网友投票专栏,届时将通过专家评审与网友投票相结合的方式评选出76部获奖作品,为后续微电影创作提供素材,数量是去年奖项的三倍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