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将至,各大祭奠网站的点击量和会员量都在日渐攀升。位于珠海的号称国内最大的网上祭奠网站——天堂网负责人今天告诉《法制日报》记者,近一周以来会员人数暴涨,增至340万,建馆量和点击量也猛增20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个人家庭,把先人遗像置于网络平台,通过献花、默哀、祝福等形式,寄托哀思诉吐衷情,将祭祀的实地场域搬至网络空间。祭奠网站日益大热,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
但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目前对于祭奠网站尚缺乏监管,基本靠自律的现状令人担忧。民政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法制日报》采访时坦言,民政部无法监管这类网站,“既无资格也无手段”。
客户主要是中年人
网上扫墓是民政部发文明确提倡的绿色扫墓方式。其优点显而易见,彻底环保绿色、不会构成任何污染。而且完全不受地域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可以进行祭祀。
此外,祭祀手段丰富、方式灵活,并且文字、图片、鲜花、烛光、音乐、视频等等大量电子化媒介,既能极生动鲜活地表达各种祭祀情感所需,又不造成任何浪费,永久保留、无限流传,也让许多人对此颇为青睐。
这也就难怪祭奠网站的开办一度进入“大跃进”时期,开办者越来越多。而且,在专业祭祀网站大量涌现的同时,传统殡葬机构也不甘落后,开启了网上祭祀服务。公墓免费提供一张类似书签的卡片,由祭扫者在卡片背后写上自己要对已故亲人说的话,然后放在墓地前或挂在墓地周边的树梢上,以此来寄托对故人的哀思。
一些公共性的集体祭祀活动也纷纷转向网络。如中央文明办组织的“网上祭英烈”活动,此前针对汶川大地震,公众自发组织的各种网上祭祀活动。
不过,目前网上祭奠的主体还非常有限。据天堂网负责人介绍,目前他们的客户主要是中年人。
对于老年人来说,大都认为这种祭奠方式不足以表达对先人的尊重和思念。“不到跟前烧烧纸,磕磕头,能叫扫墓吗?”67岁的北京市民丁老先生说,即使不堵车,乘坐公交车也要近两个小时才能到达扫墓地点,他也不愿意将扫墓地点换到网上去。
开办容易主要靠自我约束
虽然发展迅速,但网上祭奠缺乏监管的问题也日益暴露。“这个领域里发展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存在着诸多不规范。”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祭奠网站的开办非常容易,只要申请一个域名,并到工信部门备案即可,其后便主要是靠自我约束了。
首要的风险便是网站经营不下去带给客户的精神伤害。资金来源大都是这些网站的软肋。由于经营业务特殊,“虽然我们的点击量很大,客户越来越多,但很少有广告商会来我们网站投放广告”,天堂网的负责人说。他表示,虽然已经开办近5年,每年却都是亏损的。
这也就不难理解,很多祭奠网站开着开着就开不下去了。据媒体报道,仅2012年,各地就有近30家类似网站关闭,网民只能自认倒霉。
没有网站最重要的广告收入来源,那么祭奠网站只能通过收费来维持经营。记者发现,会员注册通常在各大祭典网站上都是免费的。在纪念馆的建立上,有的是免费的,有的则是在试用期内免费,过了试用期升级为正式纪念馆则需要一定费用,每年还需交纳维护费。这些费用至少要在数百元。
记者在一家网站上注册和建立一个10M空间的纪念馆,是免费的,里面可以放10张回忆相册,但不能放视频和音频类的资料。这就需要升级。最低一级的升级要升至60M的空间,相册就可以放到40张,并可放10M音频和30M视频,需要花费299元。最高可至7999元,不过在此之上还有一个“价格面议”的可灵活定制的纪念馆。此外,还有一系列的自选消费,如纪念馆编号,一类号码达699元,还有按单个公布加执行的特殊编号价格。在线追思19元一天。还有各类价格不同的祭品。如此一来,想做个像样的网上祭奠,花费也会不少,甚至多达上万元。
而且,号称低碳的网祭近年的逆风近年迅速刮起。最初以“免费”为招牌的网站近年来都转向奢华风格。花上数千甚至数万元为先人建个虚拟墓地或者纪念馆,早已不是秘密。网上祭奠的低价优势受到一定冲击。
或纳入协会实现行业自律
中国殡葬协会会长戚学森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网上祭奠值得推广,但是目前对其监管还是个难题。通常是“谁批准谁监管”,祭典网站并非由民政部门批准设立,所以民政部门很难对其实现监管。祭奠网站的确主要是靠自律。
据悉,能与民政部扯上关系的只有于2010年3月31日开通的中国清明网。这家由中国殡葬协会和两家企业合作建设的全国殡葬门户网站,多多少少带有官方色彩。
戚学森透露,这本身也算是一个推进网上祭奠的试点,但仍在摸索中,还未到总结经验的时候。对于祭奠网站的监管,正在考虑将其纳入殡葬协会,以实现行业自律。
中国殡葬协会的有关专家提醒网民,要选择具有一定可靠性的祭奠网站。这种可靠性可以通过到工信部网站查询其备案情况,考察其经营状况是否来良好等来辨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