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15日综合讯消费品是用来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社会产品,关系到消费者生活的方方面面。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4年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28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1.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8%)。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20133亿元,增长9.5%。其中,餐饮收入4414亿元,同比增长9.6%商品零售37866亿元,同比增长12.1%。随着收入越来越高,我国城乡居民消费也出现新变化,重“量”更重“质”。
但目前,许多企业为抓住消费者眼球,扩大经济效益,夸大其产品效果,混淆视听欺骗消费者。对此,中国经济网对居民日常消费方面的虚假宣传典型事件(2014年1—3月)做一盘点,选出最受关注的十大典型事例。
事件一: 携程网涉嫌虚假宣传“戏弄”消费者
网友小川投诉,去年9月,他看到携程旅行网搞“一降到底”的活动,即299元去西安5日自由行。然而在他下了订单,完成所有操作后,携程的客服人员来电话说这个行程的酒店没有房间了,只能取消订单。随后,小川再次登录携程网,却看到还可以在上面订到酒店。
来自上海的茅女士也表示,她在2014年1月15日在携程旅行网上预订柬埔寨MulberryBoutique Hotel(穆尔贝里精品酒店),入住时间为2014年2月21日至2月26日,并获得了酒店确认入住单。携程旅行网于2014年2月13日通知茅女士酒店房费扣款成功。茅女士于2014年2月21日当天到达该酒店,却发现酒店提供的房间明显小于其预订的房间,而且房型也不对。
虚假宣传已经成为多数网友诟病携程的一项“罪名”,有网友总结其低价促销的“陷阱”,即利用低价优惠吸引消费者,最后的花费却一点不划算。
事件二:百丽称从未供货质疑聚美虚假宣传
3月1日,聚美优品周年庆欢喜而至,却因其推出的“4周年百丽春季女鞋专场”遭百丽国际的质疑。3月5日,百丽国际旗下优购网发布声明称,作为百丽品牌唯一网络销售和分销渠道,优购从未与聚美优品有过任何合作,也从未给聚美优品供货。对于聚美优品这种假冒百丽名义,欺骗消费者的相关行为,优购已取证,也将针对聚美优品造假销售百丽女鞋的情况保留对其进行下一步法律诉讼的权利。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聚美优品此次涉及虚假宣传已不是首例,此前其就曾遭消费者投诉虚假发货、虚假折扣,并多次陷入售假风波。
事件三:美邦纳米绒遭行业协会质疑
2013年6月末,美邦服饰曾在西藏拉萨和云南丽江两地首发去年秋季主打系列“N.F.T新能量科技绒”产品,其一把手美邦服饰董事长周成建更是在不同场合奋力为该“创新材料”背书吆喝。
对此,中国羽绒工业协会理事长姚小蔓表示,纳米绒实际上就是聚酯纤维,价格较为低廉,美特斯·邦威方面有意把聚酯纤维往“纳米”和“绒”上靠,直接和羽绒进行对比,实则是把廉价的蓬松棉添加上"科技、天然"的概念。美邦此举纯属混淆视听,涉嫌欺骗消费者。
事件四:阿芙高调宣传没数据被罚16万
2014年1月份,以淘品牌起家进而发展到线下的阿芙精油,因涉嫌虚假、夸大宣传被处以罚款16万元。
据了解,阿芙化妆品涉嫌的虚假宣传主要指阿芙精油“全网销售第一”的高调宣传没有可靠数据做支持,产品中花材从国外进口的说明,也无法提供检验检疫证和报关单证明,同时,阿芙精油宣传语中“调理”、“疤痕”、“消炎”、“杀菌”等字眼违反《化妆品标识管理规定》中化妆品标识不得标注明示或者暗示具有医疗作用的内容。
事件五:乐视盒子免费变收费被质疑尚无回应
近日有网友投诉,其在乐视网购买了一款电视盒子类产品“乐视盒子”,该产品在宣传时声称无需购买会员既可免费观看所有标清和流畅内容。而在实际使用中,该网友发现仅有极少数标清和流畅内容,若需观看所有标清内容还得购买一次会员资格。网友提出质疑想退货,客服以“非质量原因”为由,不予退换。
据了解,乐视曾在2013年7月23日出现过一次免费变收费的情况,后其表示为技术故障,已恢复部分功能。但据网友反应,标清及流程内容收费的情况依然存在。目前乐视尚没有做出正面回应。
事件六:海马等车企油耗造假检验机构是帮凶
汽车油耗标识,是众多政策中的一项,是国家对汽车行业节能减排的一项重要措施。虽然,在《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标示管理规定》中也写明,实际油耗可能会和油耗标签上的数据有所差距,但是这些数据完全可以作为消费者购车时的主要参考依据。
3月15日,央视曝海马等车企和部分检测机构相互勾结,共同制造虚假油耗。随着油价高企,越来越多消费者关注买什么车最省油。另一方面,,根据规定,国家对综合工况油耗比现行标准低20%左右的汽油、柴油乘用车按每辆3000元标准给予一次性定额补贴。
据央视报道,为了让自己生产的车辆能够享受国家补贴,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购买,一些企业动起了歪脑筋。去年国家审计署发布的《2013年第25号公告》中公布了汽车业违规使用节能汽车补贴资金及整改情况,其中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上海通用东岳和江淮汽车等厂家“榜上有名”。
事件七:央视曝光中国移动4G夸大成噱头
2014年,为了抢占4G市场先机,各大运营商都在大力推广自己的4G品牌。据央视报道,中国移动的广告宣称每秒可以达到100兆,但是并没有明确的指出上网速度的“兆”和包月的“兆”有何区别。在4G牌照正式发放之前,到现在中国移动仍在4G网络的宣传中提到自己是国际主流标准,每秒理论值可达百兆网速,下载一部600M大小的电影仅需要6秒钟时间。
央视报道指出,据专家介绍,运营商所指的每秒100兆和包月流量的“兆”并不是一个意思。4G网络提供的100兆中的兆是指比特(bit),而一部电影的600兆中,所谓的兆是指字节(Byte),二者的换算关系是8比特(b)=1字节(B)。也就是说100兆的下行实际理论值是12.5MB/s,而下载一部600兆的电影所需的最短时间为48秒,并不是疯传的6秒。因此报道认为中国移动在推广4G时的宣传过于夸大。
事件八:九头鹰口罩实效达不到宣传效果一半
由于雾霾天气接连出现,口罩市场日益火爆。有媒体报道,我国防尘口罩市场需求2013年已达到25.3亿元的规模。在北京市场上,一款号称“雾霾终结者”的九头鹰纳米PM2.5口罩,被多家网络媒体称为“防雾霾口罩第一品牌”,更号称“PM2.5-病菌污染物过滤效率>99%”。
据新京报报道称,包括九头鹰口罩在内的多家口罩生产企业,存在产品包装标注的生产地不实、公司注册地不实等乱象。经第三方专业检测,这些口罩的防尘功效,连其宣传的一半都不到。
事件九:三星Note2被指虚假宣传被诉至法庭
近日,吴先生等41名消费者分别将三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星公司)诉至法院,因其宣称支持四频全球漫游、可在世界范围内无障碍使用,但购买手机后发现无法实现北美、香港等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国际漫游功能。上述消费者以虚假宣传、消费欺诈为由索赔双倍赔偿及其他损失。
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吴先生等人发现,其购买的三星N7102型号手机在广告宣传中宣称此款型号手机支持双卡双待,可以在世界范围内无障碍使用。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他们发现此款手机WCDMA小卡槽不支持WCDMA 850MHz/1900MHz频段,GSM大卡槽不支持GSM 850MHz/1900MHz频段,无法实现北美、香港等地的国际漫游。所谓的四频全球漫游功能属于虚假宣传,三星公司存在消费欺诈。目前此案正在审理中,三星方面尚无回应。
事件十:中粮万科被业主讨要“北京四中”上学权
“买长阳半岛,上北京四中”——房山区长阳半岛项目的建设单位北京中粮万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粮万科”),因售房前的这一承诺,被24名业主集体起诉。
24名业主称,考虑到孩子未来教育问题及对“中粮万科”的信任,他们购买了长阳半岛的房屋,并签订购房合同。后来,他们得知,子女就读北京四中房山分校有6年期限限制,即入住6年内才可入校就读。
一审中,“中粮万科”称,其开发的是学区房,业主可行使一次就读北京四中房山校区初中的权利,但能否入学取决于届时教育政策。最终,一审法院判决支持了24名业主的诉求。对此,“中粮万科”就购房合同中约定的一些条款被判无效表示不服,提起上诉。目前本案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