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yxjsipo 于 2012-10-7 16:42 编辑
看过了日出,就踏上了返程的归途,打算从沽源经241省道到赤城,从怀来上高速返回。途中被GPS带到了一条乡道上,却偶然的看到了上马山村的京西第一榆:
京西第一榆
榆树旁几个老太太排排坐在晒太阳,这是前两天在沽源农村没有见到的景象,也是我觉得比较遗憾的,沽源除县城外人烟比较稀少,大多聚居在路边的一个个村落中。路过的村庄有很多空房屋无人居住,在外面活动的多以中老年人和女人居多,虽然生活节奏不快,却都在秋收、放牧、劳作,总有一种人气不旺的感觉,好像没有找到我想象中的乡村生活图画。我一直在想这种感觉来自何方,而当看到榆树旁悠闲晒太阳的老太太时,这种感觉才清晰起来,在我想象中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生活应该是老人晒太阳,孩子在嬉闹,成年人在干活;而这一切需要一个前提就是中国古代一直所说的老有所养,少有所依,中有所为才行。而身处飞速发展、资源日益集中、都市化进程加快的现在,古典的乡村生活也已经扭曲变形了。
回京前最后一站,在官厅服务区休息了一会。看到拥挤的车流和人群突然有点不适应的感觉。不停的与人擦肩而过,耳边是“麻烦让一让”的声音,餐厅里到处站着找座和等座的人;而我知道在国庆长假中,这个时刻这个地点其实根本不算拥堵。然而却有一种真实的空间被挤压、心理的宁静被扰动的感觉。 这让我想起了曾经关注的跨文化研究中,中国社会发展及文化变迁对个人自我意识影响的主题。高速发展、社会快速转型让每个人产生一种不确定的焦虑;人口众多让每个人都需要额外努力去维持自己的外在个人边界和心灵边界不被入侵;资源的相对和绝对有限又让很多人必须去努力上进,在竞争中获胜以争取所需物资及证明自己。而在这整个过程中,与之伴随的理想化贬低、自卑、羞耻、内疚、愤怒、羡慕嫉妒恨等种种情绪都被不断激起,很多人只有通过对爱、性、权力、声望和财富的神经质的追求才能获得心灵的片刻安宁。身处其中,作为凡人我们都不能脱离大环境而存在,想象一下长假之后回归日常生活奔波劳碌,不得不说这可能是现代人共有的悲哀了。而旅行的辽阔记忆可能作为其中一个途径,让我们在喧嚣忙碌中重新感受与天地自然和自我的联系,不至于被外物和内心的情绪欲望所淹没。
官厅服务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