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浆糊人
发表于 2014-12-10 20:23
|阅读模式
查看: 900
中国的奶制品行业一直敏感而脆弱。最近《南方周末》报道,因为“万头牧场模式”而声名鹊起的现代牧业,旗下的宝鸡牧场因出售近百头淘汰牛而遭到有关部门调查,检测发现其中37头牛布鲁氏杆菌检测呈阳性。而在11月份,《东方早报》也报道过该牧场每年都有员工被查出布鲁氏菌病。
其实在2011年,也有新闻报道浙江发现两位屠宰工人感染了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并提到“喝感染病菌的牛奶也有可能患此病”。在传播中,它逐渐被简化成了“喝牛奶可能得布病”。许多人忧心忡忡:这是一种什么病?我喝了牛奶,会得这种病吗?
布病是人体被布鲁氏菌感染导致的,其症状跟流感比较像:发热、出汗、头痛、乏力等,严重的可能导致中枢神经损伤,也有可能导致长期、慢性的症状,比如持续发热、关节疼痛以及疲劳乏力等。
因为布病并没有独特的症状,一般需要进行血检才能确诊。它导致的死亡率不高,低于2%,不过不太容易治疗。目前,一般还是采用抗生素治疗,所需要的时间长达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
布病的发病率跟动物养殖的卫生条件关系比较大。比如美国每年只有几十个病例,而养殖场所卫生监控比较差的地区发病率就比较高。东方早报和南方周末报道的现代牧场,因为规模过大,环境污染严重,除了布鲁氏菌感染,还有结核病感染等。
布鲁氏菌主要感染动物,牛、羊、猪、狗以及骆驼、鹿等动物都可能被感染。这种细菌可能通过三种途径进入人体:吃了被感染的奶制品;通过人体的呼吸进入;通过人体表面的伤口进入。
在这三种途径中,通过呼吸感染并不常见,一般只发生在屠宰场或者培养此类细菌的实验室中。通过皮肤伤口进入,也往往是屠宰场工人居多。浙江的感染病例和现代牧场的员工,就是这样的情况。此外,许多野生动物也可能被感染,所以狩猎者也有一定的感染风险。
对于普通人来说,接触动物的机会不多,通过这两种途径感染的风险也就很小,染病途径就只有被病菌感染的奶制品。许多人追求“未经加工的原生态牛奶”,觉得“营养好、风味佳”,用这样的奶制成的“纯天然、无添加”的奶制品也对许多人很多吸引力。从理论上说,如果养殖条件好,卫生设施完善,刚刚挤出的“生奶”倒也没有多大危险。但如果奶牛生病了,比如被布鲁氏菌这样的致病菌感染,那么它们的奶也就会被污染。尤其是那些号称“不用药物、不用抗生素”的动物,这种风险就更大。
在中国以及世界上许多地区,销售这样的“生奶”是违法的。但是有需求,就有人去销售。实在是非要喝“生奶”的人,就只能自求多福了。
其实,布鲁氏菌不耐高温,巴氏灭菌就可以把它们杀灭。中国市场上合法销售的牛奶,都经过巴氏或者超高温灭菌,也就不会留下布鲁氏菌。换句话说,只要是正规渠道而来的经过杀菌的牛奶,用不着担心感染这种病菌。
常规的牛奶处理可以杀灭布鲁氏菌,所以消费者用不着担心感染布病。但是,奶牛感染布鲁氏菌不仅仅是造成奶场工人染病,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一种信号,说明奶场卫生条件不佳。奶牛以及产下的奶,还可能染上其他病菌,奶也会吸收环境中的异味。这样的环境,也就很难得到优质的生奶——生奶品质不佳,即便是后续的加工能够解决安全问题,但也无法成为优质的牛奶。这,正是牧场的环境、污染以及病疫需要关注的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