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魂雨
发表于 2014-7-16 14:33
|阅读模式
查看: 864
京津冀地区占有2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仅占全国的2%,却居住着全国7.98%的总人口,GDP占全国的10.9%。
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差距、计划经济等诸多因素所带来的基础公共服务不平衡,如何在本轮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破除,是三地各关联方热议的焦点。
区域发展“差异化”格局
京津冀三地专家共同撰写的2014年《京津冀蓝皮书》认为,从人均GDP来看,2012年北京和天津人均GDP分别达到14027.13美元和15129.04美元,而河北省人均GDP仅为5838.95美元,不仅远远低于京津两市,甚至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6094美元)。
“河北省的城市规模及其经济实力,与京津两市之间存在如此大的差距,反映了京津冀城市群‘双核’格局突出,内部发展不平衡。”河北工业大学教授张贵认为。
河北省社科院副院长彭建强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两大问题,这在京津冀地区表现尤为突出。而且要认识到,区域发展不平衡,除了自然、历史等“先天”因素外,就是区域分化政策的影响。
“例如,我们都知道要素自由流动是实现区域均衡发展的前提,但是由于行政壁垒和区域分化政策的存在,使得不同地区对要素的吸引力完全不同,所谓要素自由流动的前提环境实际是不公平的,特别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人,还不是能自由流动的(户籍限制)。”彭建强说。
京津冀协同发展还与人口集聚密切相关。区域发展的差异化也引致区域人口分布不均衡、首都人口压力巨大等问题。
“缓解首都人口压力、推动人口疏解或是京津冀一体化的长远目标,但这是渐进的过程。短期来看,随着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交通基础设施的对接,可能会促进一部分周边区域要素、人口向北京集中;但长远看,随着周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水平、生态环境建设的提高,其对人口的吸引力将会逐步增强。”长期从事北京城市问题研究的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研究总监陈智国告诉《第一财经日报》。
平衡效率与公平
基于区域内部发展的不平衡,多位受访学者认为,在三地发展不平衡的格局下,建立区域协同发展的有效机制,应该从推进区域公共政策和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等基础层面上着手,为要素平等交换、均衡流动和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盘古智库城镇化首席研究员易鹏向《第一财经日报》表示,要平衡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京津冀三地均要有作为。
首先,从北京的角度看,应该严格限制北京的新增公共服务水平,将新增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能力向河北倾斜,加快河北相关公共服务建设。
其次,要进一步推动远程教育、移动医疗和云医疗等新技术对缩减公共服务差距的驱动力。
再次,要通过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推动三地之间实现公共服务对接,使其能够在三地便捷分享。
最后,从河北的角度出发,也要通过自己培养、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等各种方式,促进公共服务的水平。这需要时间,必将经历一个过程,要有耐心来实现公平。
在学者呼吁三地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同时,也有人提出,公共服务不可能实现均等化,各地立足本地实践走差异化路径是可行性道路。
对此,彭建强认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发展目标和必然趋势,即使一时实现不了,也是一个要积极推进并逐步实现的过程,这是毋庸置疑的。能够实现、什么时候实现,取决于我们的意志和推进力度。
“ 不管‘形式上’如何差异,实质上‘价值量’应该是相当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要求我们跳出固化既得利益的惯性思维,在公平政策上积极改进。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改革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和魄力。”彭建强对记者表示。
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化对缓解首都人口压力同样重要。
陈智国认为,一方面,北京要加快做好减法,尽快把非首都核心功能、把不适宜首都定位的产业疏解出去,通过经济功能疏解带动人口疏解,协助周边区域形成经济发展高地,创造大量高端就业机会,发挥周边区域吸纳就业对全国就业群体向北京集聚的“拦截”效应。
另一方面,要加快医疗、教育等首都优质服务资源向周边的辐射,推动京津冀相邻区域社会保障一体化,提升周边区域社会保障水平,增强其对人口的吸引力,形成反磁力效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