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ilatman 发表于 2017-1-25 08:32

从“四个轮子加沙发”,到收购沃尔沃,再到谈自主必谈吉利

http://tc.sinaimg.cn/maxwidth.800/tc.service.weibo.com/dingyue_nosdn_127_net/ebb6573a3a53fbcf5cbdfa323b2dac69.gif


新年伊始,《童济仁汽车评论》推出了系列文章《变局2016,预言2017》,按照不同品牌在中国新车市场2016年的销量和市场表现,回顾2016年市场发生了哪些变化?缓增长的新常态,为何没有在2016的变局之年得以延续?2017年,这些品牌又会有哪些市场机会?面临哪些严峻的挑战?
第八篇,让我们聊聊今年本土品牌中的热门话题:吉利汽车,从“四个轮子加沙发”、到收购沃尔沃、打造全新品牌LYNK&CO,再到2017年吉利品牌年销100万辆的野心,在过去的一年中,吉利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变化?
童济仁汽车评论 创始人 丨老任
在中国,本土汽车品牌阵容中,吉利作为最大的民营企业,从来不缺少“话题”,但在2016年,老任身边越来越多的合资品牌朋友开始不断提醒我说,你可以认真关注一下吉利了。如果计算销量的话,按照乘联会的统计数据,2016年吉利汽车(上市部分)共销售新车782,951辆,不过,按照吉利汽车自己公布的销量数据为765,851辆。至于其中的差异在哪里?这得从2016年吉利汽车产品线的重要变化说起。

http://tc.sinaimg.cn/maxwidth.800/tc.service.weibo.com/dingyue_nosdn_127_net/2502c78e753617ac57d0378e1a24283a.png


如果把吉利集团所有的控股的汽车业务板块加起来,那么2016年吉利集团的总销量为1,347,493辆,这其中包含了吉利汽车(782,951辆)、知豆汽车(20,292辆)、康迪(8,618辆)和沃尔沃汽车(534,332辆)。作为国内最大的民营汽车企业,吉利在2016年的总销量增长近三成。为历年来最好水平。不过在本文中,我们重点聊聊吉利品牌部分,在2016年的各种变化。
▎轿车与SUV同步增长:也许只有吉利一家不同于合资车企较为成熟的产品规划体系,在统计吉利的销量时,《童济仁汽车评论》的小编们非常头疼,下图是吉利控股官方网站的吉利全系车型示意,但其中如海景等车型,却并不在乘联会吉利的销量统计范畴之内。过去多年的多品牌、多企业运营的结果,导致了吉利产品线的相对冗长和混乱。

http://tc.sinaimg.cn/maxwidth.800/tc.service.weibo.com/dingyue_nosdn_127_net/d95756b2b9b5c70c8389943614be5689.png


不过,从2016年吉利汽车的销量数据看,轿车产品销量增长25.9%,SUV产品销量增长292.9%,均远超市场平均水平。这样相对均衡的表现,在本土品牌中,也许只有吉利一家。2016年,吉利的销量增长,主要得益于全新上市车型的拉动,无论帝豪、帝豪GL还是博瑞,在细分市场都有不错的表现,基本实现了本土汽车品牌在轿车市场的“逆袭”。与合资品牌相似的是,在A0小型车市场,熊猫(-49%)的销量下滑,与金刚(+10.5%)的微增长,也反映出消费升级的趋势性变化,在5万以下的价格区间,消费者选择小型车的比例越来越低。

http://tc.sinaimg.cn/maxwidth.800/tc.service.weibo.com/dingyue_nosdn_127_net/6509a886c4a294c5f14f59e05433474e.png


2017年,吉利品牌制定了年销100万辆新车的目标,其中的增量,主要来自于近两年,尤其是2016年全新上市的产品。轿车产品的增量主要来自于帝豪GL、和博瑞,现款帝豪(6.98-10.08万)与帝豪GL(7.88-11.38万)之间属于两代同堂关系,GL销量的逐渐提升,也会减少现款帝豪的销量。而在2014年年底上市的入门A级车远景(5.39-6.79万),尚未到全面换代时间,在2017年,也会面临细分市场更大的竞争压力。在SUV市场,今年吉利全新上市的三款SUV车型,带来了超过22万辆的新增市场份额,3月底上市的博越,累计销量突破11万辆,由于受到自动变速箱产能的限制,2016年吉利博越并未充分满足市场需求。分别在今年5月和8月上市的帝豪GS和远景SUV,总计也贡献了11万辆的“增量”。《童济仁汽车评论》认为,2016年吉利推出的三款SUV,在2017年将成为吉利品牌百万销量的主要“增量”基础。2017年国内SUV市场的整体增幅,可能降至25-30%左右,对吉利而言,保证自动变速箱的供给充足,SUV市场仍有很大增长空间。
▎2017年的挑战:产品线如何做减法?2016年,吉利已经适度地调整了产品线布局,尤其在轿车市场,基本形成了从A0(熊猫)、A-entry(远景)、A级(帝豪)、A+(帝豪GL)级到B级(博瑞)的“全覆盖”,只是由于历史车型原因,导致产品命名规则各不相同。在SUV市场上,三款全新车型的定位,也基本贴合轿车产品名称序列,比如远景SUV、帝豪GS和博越,让消费者对其全新车型的产品线,有了较为直观的认知。在主销产品升级换代和精品化的同时,吉利也面临着一些陈旧车型如何归类逐渐停产,以及全新车型尺寸较为相近的问题。例如,吉利用远景SUV替代了原先的GX7,但远景SUV的尺寸,和全新的博越非常相近,这就出现了一个汽车品牌下,类似尺寸的两代车型,在同一市场竞争的情况(当然价格、品质差异很大)。包括尺寸更大的豪情SUV,价格覆盖体系却和尺寸小一个级别的博越相同。这些不同时代的产品,在同一个品牌体系下“共存”,并不具备未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提升市场覆盖面和销量的能力。

http://tc.sinaimg.cn/maxwidth.800/tc.service.weibo.com/dingyue_nosdn_127_net/2502c78e753617ac57d0378e1a24283a.png


《童济仁汽车评论》认为,经过多年的发展,吉利已经初步具备了一些具有知名度的车型品牌形象,比如帝豪、远景,甚至是今年新上市的“博”字辈。如何在2017年进一步调整和梳理产品线,让明星车型系列化、家族化、定位更为清晰,给消费者一个更好的车型品牌印象,远比开足马力让所有产品都全力以赴,为百万销量做贡献,要更为重要。在轿车市场,远景、帝豪、博越三个系列,基本覆盖了销量最大的A级和B级车市场,而在SUV市场上,吉利预计也会推出尺寸更大的产品,目前远景SUV和博越的尺寸重叠问题,需要用更多新车型去填补空白,而不是“高低搭配、新老搭售”的方式在同一个尺寸市场里抓销量。产品线的梳理,也是吉利品牌到2018年之前,需要加速调整的重点。产品规划清晰、消费者对一个品牌的认知,也会更加清晰,这也会降低营销成本,提高效率。
▎预言2017:LYNK&CO来了,双品牌的新赌局!回到十年前的2007年,恰好是吉利与80家经销商发表《宁波宣言》的时候,吉利淘汰了价值8亿的生产线,新建了“远景、金刚、自由舰”组成的“新三样”,后续启动了全球鹰、帝豪和英伦三大品牌,7年后的2014年,吉利年销量跌回2011年的水平,“一个吉利”重新被作为核心战略,延续至今。今年7月,《童济仁汽车评论》在策划撰写《自主十年》系列文章时,也提到了吉利曾经经历过的这一段“多品牌战略”之路。2016年,吉利发布了全新的LYNK&CO品牌,借助与沃尔沃共同的CMA整车平台架构,重新挑战“双品牌”运营和布局。与多年前的“膨胀”相比,这次吉利的双品牌战略,有整车平台、产品线架构作为基础,似乎更有备而来。

http://tc.sinaimg.cn/maxwidth.800/tc.service.weibo.com/dingyue_nosdn_127_net/318d44cf0116cdf2425f908783166fc0.png


但对于刚刚完成“一个吉利”战略第一步,吉利品牌产品线仍在梳理、调整之时的吉利汽车而言,LYNK&CO品牌的出现,也是一场有风险的“赌局”。毫无疑问,未来五年中,新能源、车联网、自动驾驶技术这三个领域,将会结合“共享经济”理念,以及新生代用户对“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理解差异,带来无数的商业想象和颠覆空间,这也是为何数十个新兴投资主导的汽车品牌,都在努力争夺推出新产品时间点的原因。但与此同时,对于任何一个传统车企而言,也不会轻易放弃现有的产品线,去All in加入这一场争夺战,尤其是国内合资车企。对于新型汽车企业和吉利这样的本土企业而言,未来五年新技术、新生代用户带来的机会,确实积极诱惑力。《童济仁汽车评论》认为,LYNK&CO品牌的出现是一种必然,吉利品牌未来将主要覆盖5-15万价格区间的A/B级轿车和SUV市场,这也是未来中国基数最大的新车消费群体,沃尔沃则担负起了吉利在全球豪华品牌竞争中的一席之地,未来中国350万辆以上的豪华品牌市场份额,也会给沃尔沃在中国市场带来更多“增长机会”。但面对欧美主流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树立的牢固的品牌壁垒,LYNK&CO可能是一个突破的机会。对于CMA平台的应用,在沃尔沃全球市场主要为40系列车型服务,如果用在吉利品牌未来的全新产品上,对沃尔沃可能是减分项,对吉利品牌的高端化,未必能起到加分作用。这也许是LYNK&CO存在的主要价值。但对于整个吉利的营销与运营而言,在中国市场同时运营两个都需要不断突破、向上的品牌,尤其其中之一还是全新的品牌,仍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和挑战。
▎预言2017:决定生死的,最终还是产品本身。最大的挑战,还是来自于未来五年消费者对汽车消费的认知和对待程度。当一般汽车品牌不再是身份、品味的象征时,在一二线市场,豪华品牌入门级产品会更受欢迎。本土品牌产品品质、配置和性价比的提升,会让一般合资品牌陷入“产品同质化”的恶性竞争中,削弱国外一般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溢价能力,对于不断提升产品品质的本土品牌而言,这是长期的利好。一个市场进入成熟期的表现,就是不同品牌产品质量与品质本身的差异,不足以引起消费者关注的时候。未来五年,在中国5-15万的轿车市场,7-20万的SUV市场,将逐渐成为消费最为成熟的价格区间,本土品牌产品在安全、品质和可靠性方面,与合资车企产品的差距,会逐渐缩小到用户不在关注。对于“消费务实化”的汽车消费者而言,更多的对比,来自于功能、造型、配置和性价比。这一变化趋势,也与一些本土汽车企业的“精品化”产品战略的推动,密不可分。对于吉利品牌而言,这是未来最大的市场机会,如何在未来两年,尽快完成在售车型产品品质的一致性,新老车型的替代速度就变得非常重要。而对于LYNK&CO品牌而言,如果没有在车联网、新能源和自动驾驶方面有质的突破,也会同样遭遇“产品同质化”所带来的挑战,当消费者不在关注品牌本身的溢价问题时,LYNK&CO品牌的“更高定位”,也需要有突破性用户体验的支撑。2016年本土品牌销量的普涨,与国内SUV市场,尤其是中低端市场的需求爆发性增长也有关系。这有点类似于十年前国内的轿车市场。当时高速增长的需求,与合资品牌较弱的产品线布局,也让当年的本土汽车品牌赚了销量、利润和市场份额。但十年后的今天,合资企业在轿车市场密集铁桶一般的产品线布局,让很多本土汽车企业几乎放弃了轿车市场。仅仅南北大众在A级车市场的所有车型销量,就占到了国内轿车市场总份额的近20%。从2015年开始,包括大众、通用、本田、丰田等车企都在加速SUV产品线的布局,南北大众到2020年的SUV产品覆盖面和覆盖量,不亚于今天在轿车市场的密集程度。到那个时候,SUV市场还会那么容易赚到销量和利润吗?所以,对于汽车行业而言,决定生死的,最终还是产品本身。
版权声明:本文为《童济仁汽车评论》独家稿件。欢迎任何形式的转载,但须注明出处为《童济仁汽车评论》和撰写作者。如有任何侵权行为,侵权者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想要了解更及时、更全面的车市消息,立刻关注微信公众号:AutoTong(文章来源:童济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四个轮子加沙发”,到收购沃尔沃,再到谈自主必谈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