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ilatman 发表于 2015-8-7 08:45

跨领域造车 还是得慢慢来

http://i0.sinaimg.cn/qc/2015/0731/U11394P33DT20150731162740.jpg跨领域造车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办成
  这年头,股市的跌宕起伏,加剧了实体投资市场的热度,即便是被告知无数次,投资汽车有风险,也依然阻挡不了太多人的“造车梦”。85后的创业者黄修源和他的游侠汽车刚露面,潍柴在28日又迎来整车市场的首款MPV产品英致737下线,同日还有凯翼汽车的互联网众包造车项目上线。加上之前阿里、腾讯、乐视、李想的蔚来汽车等等,即便是今年国内汽车市场并不尽如人意,跨领域造车热潮的热度一点不见降温。  作为产业链超长、资金链足够庞大的汽车行业来讲,本身不具备风险投资的先天优势,却因为特斯拉的诞生,激发了太多人的造车神经,尤其是圈外人的极大兴趣。梦想家始终相信,只要产品质量足够可靠,性价比足够有优势,就不愁车子卖不出去。这种思维在小商品市场具有足够的真理性,但放在汽车市场,我们只能说,这确实是只有梦想家才会坚持的信条。  汽车是一个高度看“脸”的产品,足够美观的外形在国内市场绝对可以占据先机,但汽车却同样是一个绝对不能靠“脸”吃饭的行业。因为百年积累的品牌理念,让人们更愿意在品牌导向的前提下,再去比较哪个“脸面”更打动人。所以,无论有多少造车的梦想家,打造品牌比打造产品更加重要,因为中国汽车市场相比国际汽车市场,最不缺的就是品牌,数量足以创造吉尼斯纪录,反过来最缺的也是品牌,甚至没有一个品牌可以优秀到能够真正和合资品牌相抗衡。  所以,在品牌竞争时代,夸领域造车的首要任务依然是打造一个人们信赖的品牌,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可靠性的产品性能和高性价比的产品定位,已经沦为前提条件,而不再是比拼的核心。  远的新能源、互联网汽车不说,就是同一汽车品牌的不同类别产品,都可能因为品牌的定位和形象,而导致产品生命线的低开低走。就说MPV市场的跨领域造车,这仅属于在乘用车范围内细分市场的延伸造车了,同样存在品牌瓶颈的问题。笔者在上周参加一个电台的连线访谈时,就聊到了上海通用五菱旗下宝骏品牌由MPV向轿车和SUV扩张的问题,在MPV如日中天的五菱和宝骏,在轿车市场,宝骏630已经呈现出未老先衰的迹象,18日新晋上市的首款SUV产品宝骏560则同样需要面临从MPV向SUV扩张的风险。反过来,奇瑞和比亚迪这类传统乘用车强势企业,奇瑞前有威麟V5后有艾瑞泽M7,比亚迪的M6在MPV市场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同领域跨细分市场都如此之难,何况从一个完全不相干的领域“空降”到造车行列?  而与上汽通用五菱发展路线如出一辙的还有江淮和东风柳汽,只是后两者的跨市场领域扩张道路走的更早一些。虽然瑞风S3和景逸SUV的销量表现已经不俗,但相比它们在MPV市场的三甲地位来看,要走的道路依然很长。而转型的前提依然是固有核心市场的稳固,即在MPV市场的稳定和上升。曾经凭借瑞风在MPV市场如日中天的江淮,就曾在2014年公司50周年之际,再次将商用车的发展战略推向前列,以商用车稳固江淮的核心市场,再适时谋求乘用车的发展。这也给五菱、柳汽提供一个参考,作为乘用车的后进者,尤其是目前国内乘用车市场白热化的竞争格局下,若想取得成功,必须要做好吃苦头、并且长期吃苦头的准备。所以,这也有了近期在MPV市场升级上的新趋势,就是盲目的高端化进程已经降温,渐进式的升级成为更为理性的一种策略。  下半年上市的风行S500、风行F600、瑞风M6、长安欧尚等几款车型,有一大特点就是少了华颂这种“一步登天”的高端化策略,开始走10万元价格区间逐步延伸的策略,来向上延伸。如将于9月份上市的风行S500,开辟家用MPV细分市场领域,逐步开拓8-10万元市场区间,以家用第一辆MPV的定位和家用车型的配置向上升级。而在商用车方面,菱智、风行F600形成10万元上下的价格差,与高端产品CM7组成渐进式上升的系列组合,来规避快速上升带来的威胁。而这一渐进式的转型升级,也成为接下来这一市场升级向上的主要趋势。  我们看到,江淮、五菱和柳汽这种跨细分市场的“商乘并举”,已经是非一日之事,还需要时间准备,其他跨领域的造车,想必遇到的困难会更大。尤其是互联网和新能源领域的造车热,目前仅仅是在造型阶段和模具阶段的热吵,还没经过生产工艺的洗礼,更没有接受市场的考验,所有的信誓旦旦都为时过早。跨行业造车,首先就得向跨细分市场造车看齐,步子太大,不确定系数就更多,“商乘并举”的瑞风M系和风行S500慢慢爬升策略,虽也不易,但步子要相对稳一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跨领域造车 还是得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