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ilatman 发表于 2014-12-16 08:32

石油战略储备格局生变:低油价创增储良机

  中国正在借低油价之机增加石油战略储备,并加大储备数据透明化,这对中国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很有益处,但新时代下中国是否还有必要保有庞大储备?  □本刊记者 李毅/文  每小时单只排量3800立方米的一群输油臂,如同机械巨人般,矗立在原油码头两侧。码头上的泊位,可供45万吨级的巨轮停靠。码头不远处,一个个圆筒状的储油罐沿海岛一隅扩展开来。  这是中石化[微博]集团的浙江舟山册子岛原油码头,冬日下正一片繁忙。目前接卸的油轮,是国内最大的30万吨超级油轮(VLCC)。三个输油臂同时作业,50个小时内就可将一艘VLCC运载的原油尽数卸入储油罐中。  作为储运基地,册子岛油库一期工程现有储油罐21座,总库容205万立方米,具有1500万吨/年的来油中转能力,支撑着长三角地区的诸多炼厂供应。册子岛的原油还通过海底管线被输送到宁波岚山输油站,与附近各个储备油库形成互供。  这只是中国加速发展国家石油储备的一个缩影。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消息称,国家石油储备一期工程已建成投用,包括舟山、镇海、大连和黄岛等四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总储备库容1640万立方米,储备原油1243万吨。  在这背后,是中国在全球石油市场地位的变化。2013年,中国正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石油净进口国。这种能源格局的变动,使得全球石油市场的其他参与者们非常心焦,他们急迫地催促中国透明化其石油储备。  在11月的G20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根据G20在数据透明度方面的共识,中方将定期发布石油库存数据。  习主席指出,中国此举有助于从完善全球经济治理的战略高度,建设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培育自由开放、竞争有序、监管有效的全球能源大市场,共同维护能源价格和市场稳定,提高能效,制定和完善全球能源治理原则。  中国战略石油储备的发展因此进入新阶段——储量数据将实现透明化;存储也由以往被动地接受价格,变为利用自身需求主动影响市场。  目前,国际油价进入下行周期,正是中国加快石油储备的良机。一些专家认为,中国可待储备达到一定规模后,建立储备信息定期发布机制,并借此对全球石油市场施加影响。还可通过发展国内原油期货市场,来实现与战略储备的有机联动,最终获取原油定价权。  然而,一些业内人士亦发出警告,称建设战略石油储备应避免对欧美亦步亦趋。如果盲目追求储备规模,花高价储备了随时可在国际市场上平价买到的物资,无论从国家战略,还是商业逻辑来看,都将得不偿失。  低油价创增储良机  今年6月以来,国际油价持续阴跌,从100美元/桶以上,一度跌到60美元/桶以下,达到近5年的低位。  12月4日,欧佩克最大原油产出国沙特宣布,2015年1月将向美国和亚洲客户提供原油价格打折。消息一出,纽约商品交易所1月主力原油合约上周五跌97美分,收于每桶65.84美元,跌幅达1.5%。这是主力合约2009年7月29日以来的最低收盘价。  中国的原油储运行业却正借机高速运转。譬如上文提及的舟山册子岛储运基地,一艘艘从伊拉克或伊朗起锚的VLCC,正向其全速开来。油轮经过霍尔木兹海峡,穿越马六甲海峡,20多天就能到达册子岛码头的外锚地。随后,中方码头会驶来五艘1000匹马力的拖轮,将VLCC拖入港口接卸原油。  通过海底管线,册子岛和宁波的大榭岛、算山码头的原油,一起被输送到位于浙江宁波的岚山输油站,进而短程与各个储备油库形成互供,给中石化沿海沿江的各大炼油厂输送原油,为整个长三角经济马达供应着黑色血液。  业界所说的石油储备,分为商业库存和战略储备。商业库存,主要指由从事石油生产各环节的企业自行储存,以应付由各种原因引起的石油供应短缺。  国家或企业可以根据需要,规定与企业规模相应的最低商业库存额;而战略储备则均由国家进行或参与调控,主要目的是应对重大的突发事件造成的供应中断或严重短缺。  2003年,中国正式启动了国家石油储备基地计划,决定到2020年,分三期完成石油储备基地的硬件设施建设,全部投用后将使中国战略总库存提升至5亿桶(约合6821万吨)。目前,第一期已经建成,包括镇海、黄岛、大连和舟山四处,储备能力为1.03亿桶。  国家统计局日前表示,国家石油储备一期工程目前共储备原油1243万吨,相当于大约9100万桶。  此次油价下跌,促使中国更积极地增加石油储备量,也更有意愿去对全球石油市场施加影响。  野村驻香港油气研究负责人Gordon Kwan表示,现在是在较低价位建立更多战略石油储备的好时机,中国或将成为欧佩克不减产政策的最大受益者。  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认为,国际原油价格跌到每桶70美元左右意味着此前的泡沫已被挤出。他预测,国际油价未来仍会在75美元-85美元/桶左右的水平徘徊。  根据中国海关数据,2014年前九个月,中国原油进口量同比增长8.3%,日均进口量增加46万桶,创2010年以来最大增幅。彭博数据显示,1月-9月中国每日购买的原油量比消耗量多出44万桶,是自2010年来最高。  目前国际能源署(IEA)成员国的最低战略石油储备要求,是等于90天石油净进口量。  按中国目前1243万吨的储量和2013年每天消耗139万吨计算,当前中国战略石油储备量仅够使用不足9天。商业石油库存可用14天,全国石油储备总共可维持22.7天。  目前,中国的第二期石油战略储备基地正在建设中,包括辽宁锦州、山东青岛、江苏金坛、浙江舟山、广东惠州、**山子、甘肃兰州等地,设计储备能力为1.68亿桶;第三期尚在规划之中,计划储备能力为2.32亿桶。  中国提高能源透明度  1974年,OECD国家成立了国际能源署(IEA),想通过释放战略石油储备,帮助成员国共同应对重大石油供给中断的情况。IEA早已邀请中国加入该组织,但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水平并不满足其要求。  除此,对于加不加入IEA,中国有着能源信息安全等方面的考虑。一旦加入IEA,中国则要按要求在制定和实施能源政策规划时,与其他IEA成员国进行协调,并承担共同应对石油供给突然中断的义务。因此,中国对于加入IEA的动力始终不强。  但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以及对国际石油市场影响力的提高,中国高层思路正在发生改变。  在此次G20峰会上,习近平主席特别宣布,根据G20在数据透明度方面的共识,中方将定期发布石油库存数据。多位接受《财经》(微信公众号 mycaijing)记者采访的专家指出,这是国家领导人在显示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姿态,也表明中国决定透明化发展战略石油储备和融入全球石油市场。  中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陈卫东认为,中国以前不愿意加入IEA,一个重要原因是不愿意向外披露自己的储备数据。但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欲参加全球能源治理,这样做已不合时宜。  “中国现在的石油消费量如此巨大,如果其他国家对你的石油储量和消费量数据一无所知,那全球能源格局如何构建?国际能源局势如何能够稳定?”陈卫东反问。  IEA和欧盟的大多数成员国,在能源安全和石油储备相关法律中,大都要求石油经营者定期报告石油生产、销售、进出口、库存统计数据,报告对象或是国家统计部门,或是经济、能源主管部门,也有的是石油储备机构。  通过信息的收集、分析,各国政府可以及时有效地跟踪和监测石油供需形势、市场变化,对石油储备的规模、应急情况下的石油储备投放、石油市场的指导价格等进行决策。为保障这一政策的落实,各国规定,如果石油经营者未能如实按期报告,政府将依法采取惩罚措施。  但部分专家认为,中国目前的能源统计体系尚不完善,在专业的石油数据库分析平台方面,其建设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因此,在战略石油储备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应更先重视和完善石油统计信息的采集发布机制。  早在国家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之初,就有专家指出,中国的石油储备达到一定规模后,即应效仿美国,将库存信息的发布作为市场调控手段之一,纳入国家对石油市场的调控范畴。  美国利用石油库存信息的管理和发布,能对国际油价形成直接影响。例如在2000年,国际油价由1999年的10美元/桶直线上涨至30美元/桶以上,引起了OECD国家的恐慌。随后,克林顿政府立即宣布动用2000万桶战略石油储备来平抑油价。  中国目前的战略储备数量,尽管仅能维持不足十天的国内用量,“但1000多万吨的绝对数量也已不小,其数据的发布足以对市场构成一定影响”。  陈卫东等人认为,IEA建立已近40年,世界政治和能源格局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冷战”早已结束,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IEA与欧佩克也早已与全球共享能源供求信息。世界潮流之下,如果中国始终不公开自己的需求数据,显然不利于在国际市场话语权的增加,也无法长久。  专家们亦指出,中国发布战略石油储备数据的好处,还包括通过发展国内原油期货市场,来实现与战略储备的有机联动,最终获取原油定价权。  上海期货交易所能源化工部总监助理张宏民指出,国家要增加战略石油储备,包括从国外现货市场直接采购进口,与外国供应商签订远期或长期采购合同,参与国际期货市场的实物交割,与国内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等多种方式,但这些方式各有利弊。  参与国际原油期货市场,可以有较大的价格和时间灵活度,也可保证充足的货源。但实物交割所获得的石油,要进口存放到国内的战略储备库,这并不经济。中石油集团等国内企业的做法,是选择在当地销售。  目前,中国已在筹备建立原油期货交易平台,届时中国完全可通过自己的期货市场采购原油,这为战略储备油库收储提供了一个新途径;同时,在部分战略储备油库短期空置的情况下,拿出来作为原油期货交易的指定交割油库,既可充分利用资源,也可取得一定仓储收益。  同时,石油期货市场的发展,能够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交割库建设,这些仓储设施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商业库存,将会成为中国战略石油储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原油在储存过程中,质量会发生变化,需要定期轮换。发展原油期货市场,为战略石油储备和企业商业库存轮换提供了套期保值工具,对冲价格风险。  中国石油(9.23, -0.12, -1.28%)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震则提出,中国应充分发挥自身作为石油生产和进口大国的优势,尽快发展原油期货市场,吸引国内外石油生产商、炼油商、贸易商的积极参与,扩大中国在亚太地区石油市场的影响力,推动“亚洲石油交易中心”的建立。  战略储备需要新模式  但是,一些专家冷静地指出,中国在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的同时,应避免对欧美亦步亦趋,不必完全照搬欧美的战略石油储备模式。  他们的理由是,石油作为不可或缺的战略物资所呈现的需求刚性正在减弱。  譬如IEA,其是OECD国家为应对欧佩克国家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垄断而设立的应对机构。这些国家庞大的石油储备体系以及发达的原油期货交易,也是在“冷战”和“石油峰值论”盛行的国际大背景下建立起来的。  但几十年后的今天,全球对石油的依赖性正在逐渐减弱,传统消费大国的消耗量也在下降。欧洲的石油消费量,已经连续数年下降,美国的石油消费量也已基本达到顶点;同时,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开始减速,印度和东南亚的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此前也陆续取消了燃油补贴。  在主要石油消费国家的消费量正在进入拐点或下降期时,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准备起步建立自己的石油储备体系。也许,这些国家的决策者从未考虑或很少考虑,是否需要在这一重要性逐渐降低的体系中,投入数量惊人的巨额资金?  陈卫东将战略石油储备的特点归纳为:投入很多,成本很高,实际动用少,对心理平衡、价格平衡有作用。“OECD国家走过的道路,发展中国家难道都要重走一遍吗?中国到底需要多少战略石油储备,需要花费多少资金,应进行全面研究,决不能盲目照搬欧美国家几十年前建立的储备体系。”  中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高级经济师罗佐县持相同看法。他认为,中国应根据自身国情和能源禀赋,来决定如何发展战略石油储备。“中国保有一定量的石油储备,当然是好事,但中国每天如此巨大的需求,储备其实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战略石油储备解决中国能源根本问题,效果还不如煤炭。”  上海期货交易所张宏民认为,战略石油储备之于国家石油安全,犹如核武器之于战争,更多意义上是一种战略威慑作用。中国需要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但要防止中国增加战略石油储备成为国际炒家推高油价的题材,要预防储油以后油价暴跌的风险。  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则认为,虽然全球存在局部短期供应中断的可能性,但从可预见的未来讲,世界范围内石油的供应是充足而有保障的,不会出现供应中断、无油可买的局面,“除非国家有战争级别的战略部署,否则没有必要不惜代价建立战略储备”。  部分专家则强调,商业石油库存对油价也有直接的调节作用,在战争状态下完全可以为国家所征用,而转为战略储备。因此,要着手建立有利于企业增加商业库存的政策和机制,降低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的资金占用和管理成本。  要深入研究战略石油储备和商业石油库存的关系,降低储备成本和风险,张宏民称,储备管理运作不善,本身也是风险。中国应当明确,中国石油安全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价格风险,当务之急是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国的现代石油市场体系。

Blurr 发表于 2015-3-3 15:49

低油价创增储良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石油战略储备格局生变:低油价创增储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