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真君祖殿距今有千年历史 闽商曾奉其为商神
闽商”是与晋商、徽商、粤商、浙商等齐名的中国十大商帮之一。闽人的“崇商”意识始于元代,经历明清以至民国时期,长达数百年才形成了“闽商”精神。闽商精神是什么?我们可以用40字予以概括,即“善观时变,顺势有为;勇冒风险,敢拼会赢;合群团结,豪爽意气;义利相合,勇担道义;恋祖爱乡,回馈桑梓”。是具有中华民族商业道德传统的“闽商”奋进、创业历史的生动总结。南台(台江),特别是义洲、帮洲、三保和上下杭地区,因得闽江三面环绕“东江浪向应到海”之地利,唐宋以来便已成为我国东南沿海与泉州港齐名的对内、对外贸易的大商港之一。是本地农副土特产品和传统手工制品以及闽省各地货物进出口的集散地。所以,福州南台地区也是源远流长的“闽商”发祥地之一。闽人的“崇商”始于元,盛于明清直至解放前夕,经历数百年,长盛不衰。
位于下杭路两座古桥星安桥与三通桥之间的“张真君祖殿”,坐北朝南,殿前横河面临商业区台江“上航”和“下航”(古“航”与“杭”通用)河道渡口,水运交通便捷。西通星安桥、三捷桥、白马桥;南通三通桥、安远桥、万寿桥,双向流入闽江。水涨时潮头两进,故有“真君殿前潮水两头涨”的独特水文景观,这在福州绝无仅有。
张真君祖殿奉祀的是永福县(今永泰县)月洲人张慈观。他生于唐天祐年间(904—906),出身农家,长大后当过佣工。五代十国时期(907—960),王审知开疆治闽伊始,瘴气疫疠流行,茅草初垦,加上乡村暴徒到处扰乱,村民深受其苦。这时张年轻气盛,体魄健伟,精通武术,且为人急公好义,爱助弱者打抱不平。后被“闾山大法院”祖师许旌扬的数传弟子收为门徒。学法数载,张艺成下山,为民除害,做了不少造福桑梓的好事、善事,深受群众景仰。张曾在白云寺当头陀,及老,在闽清金沙溪大石上“坐化升天”。为纪念这位行侠仗义修成“正果”的善士,人们于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在闽清金沙建“张圣真君之堂”。在福州张活动和居住过的地方,也建有“张真君祖殿”。堂、殿建成,地方政府官员上报朝廷,皇帝嘉其恩义,赐张为“大化真人”,并“旨奉祀典”。从此群众称他为“张真君”或“张圣君”。这两座堂、殿都有近千年的历史,至今尚存,诚为极珍贵、极难得的文物古迹,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清两朝及至解放前夕,在这里经商的福州及各地商贾,抱着祈愿“财源不尽滚滚随潮来”的心态,以此为“福地”和发财的“聚宝盆”,云集在上下杭地区,组成经济实力雄厚的“商帮”,进行频繁的商贸经营活动。他们把张真君奉为“祖师爷”,称之为“商神”,顶礼膜拜,虔诚至极,在海内外颇有影响。并把福州“商会”、“金融公会”和“商事研究所”的会址设在殿内。以此为中心,辐射到上下杭其他地区,分别成立各商业同业公会的分支机构。由此可见,“张真君祖殿”实质上是各商帮、各行业在商务活动中议行论市、互通商业情报的信息发布中心。
解放前,由于经济的畸形发展,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但这些商帮竞争有术,经营得法,除极个别破产者外,他们不满足于在福州及周边地区商务的发展,把商务扩展到台港澳及东南亚各国。仅“咸康”国药行的张桂荣家族在海外经商、定居的就有200余人。他们在向海外拓展商务的同时,也带去了福州的民间信仰。除福州的西河、下池、胪雷、北岭,以及长乐的猴屿、莆田的江口等地,都建有由张真君祖殿分灵的庙宇;在台湾、香港地区及印尼、新加坡的福州商帮,据粗略统计,也建有张真君殿60多座。他们利用神诞和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元宵、中秋等),组织同业人员举行团拜、庆赞、做福、上座、普度、谢神、祭祀等活动。张灯结彩,鼓乐齐鸣,设筵演戏,热闹异常。借以联络感情,增进团结,祈求商旅平安,生意兴隆。解放后,他们及其后代在异地他邦发迹,但恋祖爱乡的情结不减,不忘故土神明张真君的赐福,不忘乡情和亲情的交融。每逢神诞和传统节庆日,或祖居地举行招商引资和商贸交易盛会,都亲自或派代表返乡参加,与当地工商界人士,互通信息,联络感情,团结协作,洽谈商贸,投资兴业;并慷慨解囊,扶贫助学、兴办教育和各种慈善事业,以回馈社会,造福桑梓。
他们在异地创业成功,仍念念不忘故土的神明张真君。改革开放以来,经常组团寻根访殿,积极献资,使“张真君祖殿”这一福州乡土文化和民间信仰的代表得以重修,恢复原貌。为此,新加坡的陈作富,印尼的吴传芳,香港兴安会馆的郭祖基,台湾临水宫的李钧杰,《罗星塔月刊》和《福州月刊》发行人方冠英、程法望等先生作了诸多的努力。在台江区政府支持下,张真君祖殿正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的面前,重现昔日的热闹与辉煌。(林精华文/图 闽商曾奉其为商神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