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ilatman 发表于 2014-12-15 08:22

打车软件商用专车破局 监管尚不明朗处灰色地带

  打车软件商用专车“破局”  年初让人记忆犹新的打车软件烧钱补贴大战,似乎还未偃旗息鼓。如今,“滴滴”、“快的”两大打车软件,却已将触角延伸至“2.0升级版”的商用专车领域。随着“滴滴专车”、“一号专车”近期频频的“跨界”营销,原本波澜不惊的约租车市场也逐步升温。  新金融记者 王钰  打车软件“跨界”  年初,“滴滴”、“快的”打车软件疯狂烧钱的补贴大战似乎还让人记忆犹新。年末,两大打车软件巨头的频频跨界动作,又让人眼花缭乱。  只是,这一次,战场换成了私人定制的“商务专车”领域。  12月2日,快的打车和如家酒店集团对外宣布,双方达成战略合作,快的打车企业版接入如家旗下3000余家门店,为入住酒店用户及如家注册会员提供叫车服务。  无独有偶,11月24日,滴滴打车也同快消乳企蒙牛展开首次互联网跨界合作。双方将在今年春节期间推出“牛运红包”补贴打车用户。此外,滴滴打车旗下的“滴滴专车”用户,还会在上车后收到来自蒙牛的牛奶。  对大多数人来说,“专车”尚属一个略显陌生的“领域”,针对的是对出行服务有着更高品质要求的中高端客户群体。  易观国际[微博]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中国打车软件累计账户规模已达1.54亿。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两家企业的司机数量均在百万量级,各自的市场份额均占据半壁以上江山,形成了绝对的寡头垄断地位。  凭借自身客户端攒足的用户流量,自今年下半年以来,两家公司都分别加大了对现有平台的扩充。  今年7月,快的旗下的“一号专车”正式推出,目前已覆盖的国内城市多达50多个。8月,滴滴紧随其后,上线了“滴滴专车”业务。目前已覆盖国内十余个城市,日订单量已超三万单,预计今年年底专车日用户将超过十万人次。  在拓展业务及用户规模的同时,两家公司也在通过不同的方式寻求跨界合作。  滴滴打车方面告诉新金融记者,自今年9月以来,滴滴专车就先后与龙湖地产、乐居达成战略合作关系,与社区展开O2O合作。通过每个社区的微信公众号,就可以实现滴滴的“实时专车+预约专车”双重叫车功能。  此外,滴滴专车的“跨界”还涵盖了医疗保险及通讯领域。  今年10月,滴滴专车与体检中心爱康君安合作,对客户定制专属出行计划,以同时满足客户深度体检和就医服务的需求;与中国电信[微博]合作,双方相互开放产品、数据入口,探索基于移动出行的电子商务模式等。  而快的旗下的“一号专车”则是瞄准了各类航旅APP。比如,在今年10-11月,快的分别将打车服务接入国航APP——“国航无线”,并与火车预订APP——“高铁管家”达成合作,提供租车叫车服务;此外,快的还选择与同城旅游、艺龙网、搜狐焦点房产网等合作,嵌入打车服务,提供相关打车优惠。  而来自两家公司高层的声音也在表明未来坚定的“跨界”决心。  在与蒙牛签约合作的当天,滴滴首席运营官柳青表示,“这仅仅是个开始,滴滴的专车和出租车两条业务主线,未来会探索更为多元化的跨界合作方式。”  快的副总裁付强也强调,构建“移动出行生态”, 跟出行的各个环节结合起来,是快的打车未来的目标。  重在服务体验  目前全国每天乘出租车出行的乘客数量在5000万,但每天出租车的订单量实际只有3000万,也就是说有2000万人是打不着车的。  据新金融记者了解,在滴滴、快的打车软件平台上,每天仍存在30%的订单流单(叫不到车)。而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用户表示,愿意通过商务租车、拼车等方式完成出行。  快的打车公关总监叶耘告诉新金融记者,受限于现有的城市综合交通状况、出租车运力及汽车限购令等因素,庞大的出行需求急需由市场化、社会化的手段来解决。  而需求也就意味着市场机遇。包括滴滴、快的在内的打车软件巨头开始纷纷加码高端商务车市场。  “(车辆)供给满足不了(出行)需求,给我们提供了两个思路。增加供给端;同时细分出行市场需求。通过价格、服务对出行市场会有很好的分流。好比住酒店,有四五星级的酒店,也有快捷酒店、招待所。”叶耘说道。  叶耘表示,传统的出租车市场,服务和价格都是既定的,打车软件能做的是提供一个信息对接平台,调度好现有车辆。而专车服务则可以自己来设置车型,在服务上有很多延伸拓展。相应地,自然也由更高的价格来支撑。  目前,滴滴专车、一号专车提供的车型主打帕萨特、凯美瑞、天籁、别克GL8、奥迪、宝马[微博]、奔驰等,涵盖经济、商务、豪华专车服务。车内不仅备有充电器、饮品、干湿纸巾、雨伞等必备用品,还可以享受由统一着装的司机师傅提供的商务礼仪伺候。  但毋庸置疑的一点,专车市场在国内仍属早期阶段。除了借助原有打车平台来获取用户之外,前期的市场培育仍必不可少。但与年初两家打车软件公司依靠阿里、腾讯互联网巨头疯狂烧钱补贴不同,专车用户的补贴则显得“理智”、“低调”很多。  滴滴方面表示,滴滴会不定期为用户提供金额不等的专车券,来培养那部分对价格不敏感的中高端商务人群,而非通过价格战来竞争。  快的方面则表示,快的的后台数据会从用户中筛选出真正愿意去充值打专车的客户,而不仅是那些只有在发券时才使用“专车”服务的乘客。对于后者,系统会逐步取消打车券的发放。  叶耘对新金融记者强调,专车业务现阶段最重视的是做品牌和服务。  “烧钱,刚开始也是不计成本的。但专车的烧钱方式会更注重用户体验。比如,专车会与一些高端品牌合作,针对母婴群体的出行在部分车辆上安装婴儿座椅;另外,就是加大对司机的培训与考核管理。”  盈利模式清晰  事实上,“滴滴”、“快的”所进入的约租车市场并不是一个新领域。早在四五年前,易到用车就开始在商务用车市场默默耕耘、低调布局。目前,已覆盖全国70余个城市。只是,这一市场在国内一直不温不火的运营着。  约租车平台是典型的O2O模式,专车软件作为发布和接单的运营平台,与汽车租赁公司和劳务公司合作。前端整合流量、吸引用户,后端整合汽车和司机资源。汽车租赁公司和司机会得到相应的业务利润分成,平台获取相应的信息服务费。  除了易到用车以外,市场上的租车软件还包括约租车的鼻祖uber和AA租车。前者在今年4月进军北京,在外国人和留学生群体中间占据一定优势;AA租车的服务也覆盖了全国十几个城市。  而随着“滴滴”、“快的”两家打车软件公司的入局,市场开始变得火热起来。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无论是“滴滴打车”还是“快的打车”,在烧钱赚吆喝的同时,都尚未找到直接盈利的模式。  对此,叶耘对新金融记者透露,快的的出租车业务基本就没有直接业务的赢利点,软件是免费的。都是通过积分商城、广告以及线上线下的品牌合作获得盈利。相比之下,专车的业务模式则很清晰。  不同于出租车业务,车辆和司机均来自出租车公司;专车业务的车辆和司机人员则是由汽车租赁公司和劳务公司来提供。  “互联网公司不做重资产。我们提供信息服务和标准,获得信息服务费的盈利空间。”叶耘在介绍一号专车的业务模式时如是说道。  据了解,目前,快的选择与全国150多家租赁公司合作,通过他们提供车辆及后续维修保养;司机则通过劳务公司招聘,统一发工资上保险。快的负责司机人员的培训与考核。“滴滴专车”的模式也大致如此。  除这种采用司机+汽车单独入驻(司机不是车辆的所有者)的形式,市场上还有筛选私家车挂靠汽车租赁公司或用车平台的形式,比如易到用车。  据悉,专车市场的订单量和增速每月都在成倍增长,未来有望产生近4000亿元的市场规模。  未来,在更广阔的出行领域,众多玩家也表示出了强烈的兴趣。据新金融记者了解,包括滴滴、快的、易到用车等都有意将现有业务拓展到拼车、货运物流、公交等交通出行领域,拓展更完整的O2O商业模式。  监管尚不明朗  对于既有的出租车市场来说,商务专车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抢了他们的生意。  对乘客来说,如果采用打车软件公司几十元的打车券去打最普通车型的商务专车,价格可能只比正规的出租车高出一倍甚至更低;而对出租车司机来说,打车软件给专车司机的补贴甚至还要更高,而且不用缴纳“份子钱”,这也使得部分司机开始考虑去开“专车”。  11月,在南京,“滴滴”、“快的”专车服务就遭到300多名出租车司机的联合抵制;南京、天津、沈阳等城市的交通监管部门也明确将部分“专车”列为“黑车”行列,禁止载客上路。  今年8月份,北京市交通委颁布文件,严禁将私家车辆或其他非租赁企业车辆用于汽车租赁经营。这令以司机加盟挂靠租赁公司模式运营的约租车企业遭遇当头棒喝。  中国互联网协会信用评价中心法律顾问赵占领对新金融记者分析指出,汽车租赁在我国属于管制行业,租赁公司的车辆需要具有产权,且车辆指标需要申请备案才能合规运营。但汽车租赁公司并不能提供驾驶服务,也就是说,需要找第三方劳务派遣公司提供司机“代驾”。因此,类似“滴滴”、“快的”的专车运营模式目前处于“灰色地带”,法律上尚无明令禁止的要求。  而私家车从事租赁经营、或是私家车挂靠在汽车租赁公司名下,并提供驾驶客运服务的都属违规行为。  “但问题在于,市场上租赁公司能够提供的正规车辆数量有限。以北京地区为例,汽车租赁公司有100多家,10000多正规车辆。难以满足线下庞大的需求。才出现大量私家车挂靠。”赵占领预计,未来,仅仅依靠租赁公司现有的车辆,专车市场是很难发展起来的。  据滴滴、快的方面负责人透露,每新进入一个城市,都会与当地政府部门沟通,确保公司行为在监管之内。  “在专车服务和定价上与传统出租车有明显区分,也是我们慎重考虑很久的定位,某种程度也是保护传统出租车行业。”叶耘表示。  据了解,“专车” 这一新生事物已开始引起监管部门的关注。  11月27日,交通运输部会议上明确表示,已开始着手调研“滴滴专车”等“专车”预约服务,并传递出坚持“以人为本、鼓励创新、趋利避害、规范管理”的原则,鼓励并规范出租汽车和汽车租赁服务模式创新的政策信号。  不可否认的是,智能交通出行对整合社会资源、降低社会成本、减少空气污染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我们无意颠覆谁,而是希望跟传统交通领域的公司、政府通过合作的方式探索社会交通出行问题的改善。”“一号专车”的言论代表了市场上众多“专车”软件的声音。而在现行的政策和法律环境下,想要发展“专车”市场,打“擦边球”或许是最明智的选择。

Blurr 发表于 2015-3-14 21:50

监管尚不明朗处灰色地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打车软件商用专车破局 监管尚不明朗处灰色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