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中有厂 厂中有校
本报记者 姚学文 9月5日,邵东县职业中专校园内,一家名为香港亿福龙皮具有限公司,员工们有的在电脑上设计,有的在机器上制作。 “这是我们的‘校中厂’。”校长宋赟说,“学校给工厂提供厂房,企业派技术人员给学生上课,提供实训基地。学生毕业后,可以优先留在企业上班。互利互惠,解决了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的‘两层皮’现象。” 引进企业背后,有一段艰难的办学故事。 由于投资严重不足等原因,邵东县职业中专学校跟大多数职业学校一样,校园陈旧,设施设备严重缺乏。“2008年,我担任校长时,学校连一个像样的操场都没有,更不要说实训室、实训设备了。”宋赟回忆道,“教学和工厂是‘两层皮’,学校不了解工厂,工厂也不与学校沟通。教学停留在黑板上。黑板上造皮具、开汽车,怎么造,怎么开呢?” 搞职业教育,必须改变“两层皮”现象,使职业教育真正融入产业链中。 2009年8月24日,邵东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来到学校,现场办公,解决职业教育投入问题。现场拍板:教育附加费30%,即每年400万元,一分钱都不能少,必须投入职业教育;按照人均一元的标准,设立职业教育专项经费;成立职业教育基金会,增强后劲。 “以前,除了教师工资,职业教育一分钱的经费都没有。”宋赟说,“这次现场会,邵东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第一个春天。” 有了投入,设计室、实习实训室等相继建了起来。 宋赟想,如果学校有自己的一个工厂就更好了。学生可以去参观,可以去实习,甚至可以就业。 他的想法,很快得到了香港亿福龙皮具有限公司的认可。2012年,该公司正式迁入校园内。“现在,公司员工80多人,学校毕业生和实习生有20多个。”宋赟介绍。 学校还与县内外数十家皮具企业进行了深度合作。“我们派教师、学生,去这些企业学习、实训,也请这些企业的负责人、技术人员来学校指导我们的教师和学生。这样,学校和企业完全融合到了一起,不再是以前的‘两层皮’”。 无独有偶。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校园内,也有一个“校中厂”。这个名叫红玉红瓷研究中心的企业,是一家从事高档陶瓷产学研一体的企业。走进该公司,各类设计精美的高档艺术瓷器,琳琅满目。 据红玉红瓷研究中心董事长易查理介绍,以前,除技术员外,大部分是农民工。因为缺少必要的文化素养,很多员工经过了长期业务训练,但制作出来的瓷器总是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公司发展缓慢,产值每年都在1200万元左右徘徊。 2011年,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校长郭米红找到易查理,希望合作办学。公司迁入校园后,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并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学生毕业时,公司优先挑选毕业生。 双方尝到了合作的甜头。学生有了学习的场所,企业也获得了快速发展。去年,该公司在市场萎缩的情况下,产值突破3000万元,创下新高。 “‘红玉红瓷’,只是我们合作的80多家企业之一。我们除了‘校中厂’,更多是‘厂中校’。我们还开设了华联学堂,清华大学教授李正安以及一大批企业家都来学校讲课。”郭米红说,“通过合作,职业教育和产业实现了深度融合。” 与邵东、醴陵略有不同,宁乡县职业中专利用学校与园区企业毗邻的优势,更多采用企业冠名办班。所谓“冠名办班”,就是在学生二年二期的时候,企业根据自身所需人才的要求,经过双向选择,对那些入选的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技能训练,毕业后即留企业上班。 (原标题:校中有厂 厂中有校)校厂结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