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教育改革方案难说满意 改革只是走了半步
http://i0.sinaimg.cn/edu/2013/1121/U2996P352DT20131121092746.jpg教育改革只是走了半步?千呼万唤始出来的高考改革方案,回应了社会热点关注的问题,特别强调公平,获得了社会舆论的点赞。但在多位专家看来,这个改革方案“只是走了半步” 法治周末记者 陈霄 9月4日,刚刚开学。高考改革方案“适时”公布了。 改革方案的全称是《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这份千呼万唤的实施意见来得其实不算突然:刚好在一周之前,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研究者们即预计到,盼了许久的方案总算要出来了。 “措手不及”,浙江的一位中学教师说。浙江和上海是这次被选中的试点地区,两地将要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从今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实施。 “历经近十年,终于出来了,这是(方案)最大的亮点。”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对法治周末记者说,尽管“改革力度过小”。储参与了方案的制定过程。 多位受访的专家认为,这是继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国家在考试招生制度方面最为全面、系统的一次改革。不过,无论是否参与制定过程,研究者们都表示,这个方案难说满意,“改革只是走了半步”,9月9日下午,在一次讨论高考改革的沙龙上,多位专家均作了上述表态。 与专家们的看法不同,社会舆论对方案却是点赞的居多,一些媒体的民意调查显示,许多网友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没赶上好政策。 “不同利益群体关注的点不同。”3年多来一直参与方案制定过程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总结说。 十年磨一剑 不分文理科,语数外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任选三科构成总成绩,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参考,取消体育、艺术特长加分,高考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 任何一项改革措施放到过去,都是能够引发振奋的,不过这些还不是改革方案的全部内容。 有些改革直接回应了近年来的社会热点关切问题。 今年7月,辽宁本溪高考加分造假事件闹得沸沸扬扬。 始于部分考生家长质疑辽宁全省1072名体优生某高中竟然占据87席,后调查证实,本溪高中存在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造假。 造假手段包括老师向考生家长“兜售”办证,球队替补根本不用上场也能蹭到加分,降低测试标准以使假体优生过关等,引发舆论哗然。 不久,又曝出河南某中学体优加分人数占全省十分之一,学习尖子不在少数,再次受到质疑。高考加分制度引发社会热议。 方案对此干脆一刀切,从2015年起,直接取消艺术、体育特长加分,同时大幅度减少和严控高考加分项目。 此举虽然受到广泛称赞,不过记者注意到,这项不遵循“三年早知道”原则、打算迅速推行的举措遭遇强烈反弹。 9月5日下午,教育部部长助理林蕙菁在官方微博答网民提问,在问题征集时,最为集中的正是来自部分自称孩子已苦练两年多艺体项目的考生家长,质疑政策的不公平性。 总体方案的这轮改革源于2005年,教育部原部长何东昌致信中央领导,针对教育应试化之弊,呼吁社会关注素质教育,在领导人的批示下,引发了新一轮关于素质教育的大讨论,同时也启动一系列调研,关于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随后成立的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杨东平成为委员,分在考试招生组,经过一年多的调研,起草了一个改革方案,但因种种原因搁置。 2013年11月,改革总体方案再次被提交,并经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原则通过,随后教育部各司局分项制定细化方案,在此过程中,许多原来总体方案的内容消失了。 “不仅仅是业界普遍关心的自主招生问题,还有其他一些内容也都删掉了,不是争议大,也不是技术上存在什么难题,主要还是没下定决心,其间也出现过犹豫和反复。”一位要求不具名的参与方案制定的学者对法治周末记者透露。 去年年底和今年两会期间,多次传出高考改革方案的内容要点和时间表,社会上对改革内容也有如外语退出统一高考等诸多猜测。教育部则称会在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后于今年7月出台方案。 不过这些都没有实现。上述学者告诉法治周末记者,方案制定过程中其实并没有向外征求意见的计划,因此后来也就不了了之。 这次改革基本没有超出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内容,决定中的“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在现今的方案中一一被细化。 “过去长期讨论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具体的方案,历经了将近十年,这次终于出来了,这是最大的亮点。”储朝晖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一波三折 这次的改革曾被寄予厚望。 自上世纪70年代恢复高考以来,高考改革的内容多数都集中在考试科目的改革,上海1987年实施3+1方案,1999年,在高校扩招之后,教育部推行3+X科目方案。进入本世纪以来,各省自主命题的数量逐渐增加,分省命题的格局形成。 在这期间,一些地方和部分高校开始试点自主招生,最有名的即是包括“北约”“华约”“卓越”和“京都”的四大联盟,清华、北大、浙大等名校位列其中,联盟高校拿计划总数的5%自主招生,不过高考成绩仍在录取中占主导作用。 由于三十多年来的历次高考改革多数都集中在考试制度、尤其是考试科目的变化上,被业界认为根本的招生录取制度一直没有整体突破,因此本轮改革一度被寄予厚望。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的“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表述更是令业界充满期待。 杨东平透露说,此前的总体方案中是包含了上述表述的,但现在的文本中这段话消失了,这是前后方案的最大区别。 储朝晖说,由于过程中自己有参与,因此方案出来时并不觉得意外,唯一遗憾的是有些本来可以写进方案的内容,最后还是给删掉了,例如业界一直呼吁的自主招生。 “本来应该是进一步扩大、推进的,但方案事实上收缩了,例如限制数量,几个联盟考试取消,自主招生放在统招之后,都说明是在进一步收紧而不是在放开。” 他告诉法治周末记者,方案制定者担心自主招生容易造成腐败,实际上招生腐败并不是自主招生造成的,而是行政管理体制的问题,权力缺乏足够的监督。 今年早些时候,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处原处长蔡荣生因贪腐问题落马,据查,蔡在2006年以来,在学校特殊类型招生过程中为考生提供帮助,收受贿赂1000余万元。再次引发社会对自主招生易生腐败、导致新的不公平的忧虑。 同样参与了方案制定过程的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文东茅,对出台方案的评价也是不高:走了半步,比较遗憾,但走半步总比不走好。 在文东茅看来,改革方案将公平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方案中的将近一半的举措都是针对教育公平问题的,例如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录取率、加大贫困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取消艺体加分等。 “从一个理念出发来制定一个方案确实比较容易,我们在3年前就提出来了,是非常简单的一个事,但是后来为什么这么复杂?有操作上的问题也有政策民心的问题,这次出来以后反弹不激烈,可见总体处理还是让人可以接受的,比较平缓,这就是决策者高明的地方,特别强调公平,回应民众期待。”文东茅表示。 杨东平分析说,改革的艰难在于协调不同群体的利益关注。高考改革要满足三个群体的利益需求:一是学生及家长,他们关注公平,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二是中学,他们关注如何改善现在恶性的应试教育竞争,引导中学的素质教育;三是大学,他们关注如何科学地选拔人才。三者的诉求并不相同。 此外,杨东平透露,在具体改革中也涉及到三个层级,一是专家群体,主要关注的是招生录取制度的改革,在改革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作为主管部门教育部有关司局,因为习惯了传统的工作模式,基本上以关注科目改革为主。还有作为决策层级的中央政府,考虑问题的角度与从理想层面和工作层面还不太相同。 改革期待 在教育学者熊丙奇看来,改革方案最终能不能出亮点,取决于具体的操作。 此前,他所在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就一直力主将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他说如果将来试点时,能够借鉴香港高校在内地招生的方式,由学校自主提出成绩要求,达到要求的学生自主申请若干所学校,学校独立录取,这仍然能够实现招考分离。 “取消高校批次录取,也是破除教育不公平的一大举措。”熊丙奇对法治周末记者表示,上海和浙江两地的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中,如果高校能够将三位一体的高考录取与集中录取制度脱钩,将是高考的重要进步。 杨东平也多次表示自己对浙沪两地方案的期待,到底实际效果如何,可以在试点的基础上再评价、再完善。他肯定了改革方案采取渐进式改革模式,对于其他专家诟病的方案过于关注公平而忽视招生录取制度的做法,他表示这有其合理性,是以“治标换取治本时间”。 文东茅认为,未来采取的3+3模式,对于像北大清华这样的高校而言,很可能后面的三科学业水平考试将变得没有意义,因为以等级计分的话,以两校为目标的学生都会是A,“区分度下降,反而可能更有利于像综合素质评价这样的因素发挥作用”。 不过,不止一位专家对法治周末记者表示,高考改革的根本还在于政府转变职能,真正实现简政放权,而不是保留现在的政府主导模式。 “政府包揽,计划招生,总分模式,是阻碍目前人才成长发展的几个关键点,可惜这次改革没有丝毫变化。”一位受访专家感慨说。 今年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针对外界关注的高考改革表态称:“我们不会走旧路,要改进大家觉得不满意不科学的地方;我们也不走错路,因为这会影响一代人,决不能允许发生颠覆性错误;我们也尽量不走弯路,留下很多后遗症。” 这似乎仍然任重道远。(原标题:高考改革只走了半步?)
改革只是走了半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