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关注微博 关注微信

爱福特车友会

[转载] **晚年如何看待”文革“?

2015-1-7 08:58 804 1

[复制链接]
浆糊人 发表于 2015-1-6 21:13 |阅读模式

浆糊人 楼主

2015-1-6 21:13

盾标申请-爱福特车友会盾标申请
【导读】**说过:“真正单纯的乐神,从来没有过。每一个人都是忧患与生俱来的。”在他的晚年,这种与生俱来的忧患则染上了特定的含义。从宏观上讲,他担心“党变修”、“国变色”。他一生矢志而执著地追求、信仰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他感到目前国际上100多个共产党,真正搞马克思主义的不多;而中国党内懂得马克思主义的也不多,如果有200个干部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就好了。不唯如此,他甚至感到党内已着着实实滋生出一个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滋长着一条修正主义路线,他亲手建造和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红色江山面临毁于一旦的危险。还有什么事情能像这个问题引发**的无比忧患呢?
对死亡本身,**或许是乐观无虑的。可对死亡的政治效果,他则比谁都焦虑万分,忧长患远。

于是,他果断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在73岁高龄开始他人生的最后一搏。

1974年5月25日,**会见英国前首相希思,说起了他们共同的朋友尼克松。**希望希思帮一帮尼克松,让他渡过“水门事件”这个难关。又说:“他也有缺点。”作为政治家,希思自有其机敏和圆厚,紧接着说:“我们都有缺点。”

**把话题引向了自己:“我的缺点更大呢!八亿人口要饭吃,工业又不发达。不能吹中国怎么样。你们英国还可以吹一下。你们算发达国家,我们是不发达国家。要看他们年轻的这一辈怎么样。我已经接了上帝的请帖,要我去访问上帝。”

希思说他对**讲的很感兴趣,并认为中国的农业发展了,工业正开始发展,想知道“主席是如何鼓舞了七亿多人民团结一致这样工作的”,**只说了一句“说来话长”,就把话题转向英国帮助中国的问题上去了。

81岁的**,历经八年“文革”的**,看来已无意谈中国的辉煌,也无意谈自己的辉煌了,更何况,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客人面前。

而且,他意识到,搞了这么多年的建设,仍然没有把中国从贫困中拖出来。当初建国,搞各种运动,目的不就是发展生产力么?结果怎么事与愿违呢?

值得一提的是,复出不久的**当时也在座陪见。当**说自己接到了上帝的请帖,中国的未来,“要看他们年轻的这一辈怎么样”时,无疑是指的**。说到香港问题,**讲:“到时候怎么办,我们再商量。是年轻一代人的事情了。”有传记作品讲,说这个话的时候,**还用手指了指**。虽为想象之辞,如此理解,倒也无不可。

“忽忆刘亭长,苍凉唱大风。”叶剑英元帅50年代写下的这一微妙的诗句,在这个时候似乎颇具启发含义。

这位在晚年击筑陈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刘邦刘亭长,是指谁呢?

80年代,叶帅身边的工作人员为他编辑诗集时,曾当面请教,不料,叶帅毫不迟疑地回答了三个字——“**!”

“刘亭长”需要猛士守四方。**需要有人把红旗打下去。

于是,他开始有计划地考虑和安排中国的未来,选择身后的接班人。

起初,他选择的是林彪。多病体虚、怕风怕光的林彪却不愿久等,迫不及待地要背后下手、早日登台。

“林彪事件”后,身心遭受沉重打击的**,一下子老了许多,又不得不面临又一次艰难的选择。

“林彪事件”也让许多有识之人惊醒起来,对“文革”有了怀疑。

**深切了解到这一事业后继乏人,并凭着他极为敏锐、强健的政治直觉,感受到在一片“文化大革命万岁”的口号声中,有一股深沉有力、十分使人担忧的潜流在涌动、回潮。

他加快了选择,而且是多种的选择。

他仍是那样敏锐地把握着政局的发展:王洪文从上海调中央来了,华国锋从湖南调中央来了,**也从江西回到中央来了,并主持日常工作。旋即,对“**”的批评也提出来了……这一切,似乎暗含着**安排日后大事的预兆和匠心。

生理的进而也是政治实践的生命越是接近极限,似乎反过来更激发他的意志力量;儒家为扶大道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似乎以一种新的形式在他的身上复现。

有几个非常精彩的细节。

1973年8月2日。**青年时代的好朋友、新民学会会员李振翩同夫人汤汉志,从美国回大陆探亲。**接见了他们。

李振翩是位医生,很关心**的健康。出于职业习惯,他劝**减少读书。

**回答:“我现在横竖不看了。比如……”

这“比如”之后,却是让身旁的王海容给他一本打开的草书字帖过来。王海容递给了他,**很自信地说:“这样的字我就看得清。”

为了证明这一点,他开始读:“《琵琶行》,这是……”开了头,他没有说下去。

片刻沉默。

汤汉志看出,**不一定能立刻认清这本草书字帖的内容,试探着问:“是不是戴眼镜好?”

**果断干脆:“不!”他坚信自己看得清。

李振翩有意把话插开,说:“我们到延安去看了。”汤汉志会意,补充说:“他们说主席从前住在窑洞里,办公的地方点的是油灯,我们都看到了。”

**仍不搭腔,低头认真地辨认着,他非要认出来不可。

他终于认出来了:“嗯,这是明朝人董其昌学怀素的几笔草书。怀素是唐朝的和尚,河南人……”

他终于证实了自己,满足了自信。

这看起来是小事,却深深地反映出**的性格——绝不服输,相信自己的意志力;永远挑战,包括向自然的生理规律挑战!

1973年开十大的时候,面对欢呼的十大代表们,他已经不能从椅子上站起来了,不得不以目送代表们退场的方式,让大家先走,自己最后让人扶着离开,还说:“你们不走,我也不好走。”为什么呢,他要在信仰他的人面前保持一种健康的姿态,这无疑是政治的需要,也是他一生从不服输的心理折射。

1974年10月,诗人袁水拍在给江青的信中谈及对**“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诗句的理解,说不知是“松”从容,还是“云”从容。**在答复中毫不犹豫地说:“是云从容。”还不无所指地补充一句:“我喜欢乱云。”

他总是焦渴地期待着激烈的场面,以驱除难以挥去的忧患。

1975年底,**让已经逐渐受到攻击的**主持起草一个决定,一个肯定“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甚至说三七开也可以。但**拒绝了,理由是:对“文革”过程不大了解,“我是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遑论魏晋”。不久,一场“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运动开始了。

但**还是不得不把自己的忧患连同接力棒,交给了自己选定的接班人。1976年6月,**病情加重的时刻,召见了华国锋、王洪文、张春桥等人,对他们作了重要讲话。

他说:“我一生干了两件事。一是与蒋介石斗了那么几十年,把他赶到那么几个海岛上去了。抗战八年,把日本人请回了老家。打进北京,总算进了紫禁城。对这些事持异议的人不多,只有那么几个人,在我耳边叽叽喳喳,无非是让我及早收回那几个海岛罢了。另一件事你们知道,就是发动‘文化大革命’。这事拥护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这两件事没有完,这笔遗产得交给下一代。和平交不成就动荡中交,搞得不好后代怎么办,就得腥风血雨了。你们怎么办,只有天知道。”

他诉说衷肠,但已没有多少把握了,“只有天知道”。

他说他一生做了两件大事,自然也是极而言之。因为他一生当然不只是干了这两件大事。他这样概括,恰好反映出他晚年太重、太大、太难的心事——对他发动和领导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特别的看重,也特别的忧虑,特别的不放心。

开国,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也是无所疑义的成功。所以他说得很轻,反而见出他的自信:无非是把蒋介石赶到一群海岛上去了,把日本人赶回老家去了。说到第二件事,心境就明显不一样了。他的潜台词大概是:打江山易,守江山难吧。他搞“文革”,正是为了“守江山”,用正规的表述,是“巩固政权”。

可是,偏偏是他特别看重的这件大事,“拥护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怎能不让他特别揪心呢?

这倒也看出,尽管已经苦于来日不多,行将去“见马克思”,尽管当时公开否定“文革”的人几近罕见,尽管响彻他耳边的声音,显摆他眼前的文字,仍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万岁”和“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但在他的感觉里,在他的观察中,还是敏锐地发现,有不少人实际上是反对的。这可以有三个解释:(一)把“文革”视为他晚年要做并一定要做成功的第一大事情,所以在对待它的问题上,尤其敏感;(二)对“文革”的命运如何,包括“文革”正确与否,他仿佛少了些过去的信心,也就是说,对“文革”并没有带来期望的效果,甚至有不少负效应这一点,他多多少少有所意识。(三)他所指的反对的人,恐怕不是一般的群众,很可能是指党内的高级干部。如果我们知道,他说这些话的时候,正是全国大张旗鼓地“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时候,而且**曾是他请出来苦撑危局的人,是他付以重托的人。结果连**都在实践中逐步地纠正“文革”的错误,乃至慢慢地走向对“文革”的全面否定,**所指的反对的人,自然就是党内的高级干部了。

但是,无论如何,他还是要把“文革”进行到底的,他坚信尽管它有这样或那样的毛病,为江山命运计,他都无法容忍谁对它否定,因此,他是反对那些“反对文革”的人的。可是,毕竟来日无多了,自己身后,“文革”怎样?谁能把“文革”坚持下去?谁来接班?自己能把握交接班吗?是和平的方式还是腥风血雨?——“只有天知道!”

在后来的实际行动中,华国锋按**生前愿望,同叶剑英、李先念一起解决了“**”的问题,避免了“腥风血雨”。同时,他也继承了**在“文革”期间的“左”倾错误,执行“两个凡是”方针,因而犯有错误。

这是后话。

却说1976年,是中国旧历龙年。本应腾飞大顺,可对中华民族来说,却是灾难深重的一年。天灾人祸,频频降临。周恩来,朱德两位**的亲密朋友,相继逝世;唐山大地震……

神州震荡,大地哀鸣。

凑巧的是,这年3月8日,东北方向吉林地区,降落了一次世界历史上罕见的陨石雨。其中最大的三块陨石向西偏南方向飞落,最大的一块重量为1770公斤。

工作人员为**读完这则新华社电讯,他沉默不语,走到窗前,遥望天空,禁不住对工作人员说:“中国有一派学说,叫天人感应。……天摇地动,天上掉下大石头,就是要死人哩。《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赵云死时,都掉过石头,折过旗杆。大人物,名人,真是与众不同,死都死得有声有色,不同凡响噢!”

工作人员说这是迷信。**沉思道:“古人为什么要编造这些呢?”

全部回复1

Blurr 发表于 2015-1-7 08:58

Blurr 沙发

2015-1-7 08:58

这事不能乱说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用户组 : 白金长老
邮   箱 :vip6610@163.com
手   机 :未填写
Q   Q : 未填写
性别 : 就不告诉你
主页 :未填写
个人介绍 :未填写

主题

帖子

积分3422

  • 全国/北京|福特锐界L

    加会长微信:ifordclub002邀您进(全国/北京)福

  • 爱福特车友会首发 |

    爱福特车友会 全新福克斯“福特车队”车友

  • 【活动作业】爱福特车

    4月17日,爱福特车友会长安福特SUV家族地表探寻计

  • 爱福特车友会全国首发

    爱福特车友会福特EVOS·追光者车友会正式成立,欢

  • 爱福特车友会|2022款

    爱福特车友会,创办于2009年06月,福特全系车主过

  • 关于福特EVOS追光者车

    爱福特车友会 | 关于福特EVOS车机及车辆存在

  • 爱福特车友会|2022款

    新一代蒙迪欧&全新探险者共建会活动中,新一代蒙

  • 爱福特车友会 | 2022

    爱福特车友会|2022款国产福特探险者实车曝

  • 2022年爱福特车友会带

    2022年2月3日(大年初三),今天天气格外的好,大

  • 爱福特车友会首发 | 2

    爱福特车友会创办于2009年06月,车主会员遍布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