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日报》8天发5文反思政治生态:关键是反腐
2014-09-22 09:18:00 来源: 澎湃新闻网(上海) 有8人参与分享到
《山西日报》8天发5文反思政治生态:关键是反腐
《山西日报》连发5篇评论文章,反思山西政治生态出现的问题。
在山西,“政治生态”一词从未像现在这样被反复提及。
9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坐镇太原,一言“山西省的政治生态存在不少问题,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严峻”,直指这个资源大省出现“系统性塌方式腐败”的实质。
在当天的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上,王儒林接棒**,履新山西省委书记。山西官场迈入“系统性塌方式腐败”之后的艰难重建。
9月12日,《山西日报》刊发题为《优化政治生态的关键是反腐》的社论给予回应。
当然,这只是起了个头。
从9月15日至22日,《山西日报》刊发5篇评论文章,从统一思想、高压反腐、聚焦经济、刷新吏治、狠抓“四风”5个方面,反思山西政治生态出现的问题。
这5篇文章均刊登在头版重要位置,篇幅均不超过1500字,署名本报评论员,系《山西日报》“学习领会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贯彻落实全省领导干部大会精神”的系列评论文章。
该系列前3篇文章采用3天连发3文的形式推出,其后2篇评论文章则分别刊发于9月19日和9月22日。
9月15日的首篇评论文章《当前首先要统一思想》提出,山西正处在重要的历史关头,“短期内出现的系统性、塌方式腐败问题,令人震惊、痛心和警醒”。
文章提出“四个统一”,即要在坚定反腐败决心、以零容忍惩治腐败上统一思想,要在坚持反腐败与做好其他工作的关系上统一思想,要在选人用人问题上统一思想,要在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部署上统一思想。
9月16日的第二篇评论文章为《高压反腐弊绝风清》。
文章写道,“近期,山西连续出现的严重腐败案件,究其根本是政治生态存在不少问题。”
文章认为,山西必须建立“不敢腐、不能腐”的长效机制,也必须形成“不想腐”的政治生态。同时,“领导干部必须管严管好身边人”。
这篇文章对“已查处的案件”有一定了解,认为山西腐败“发生领域较广、表现形式多样”。
文章指出,“领导干部被身边人拉下水、拉下马的为数不少”,因而,“对家人、秘书、司机和亲朋好友警惕上高一点、监督上紧一点、批评上严一点,及时敲鼓打针,不包庇不纵容,杜绝其非分之想,不敢越雷池一步”。
9月17日,《山西日报》推出该系列第三篇文章,《以新作为应对经济新常态》。
文章开篇即写道,“山西正处在重要历史关头,面对的形势可用四个字概括——严峻复杂。”
文章认为,解决山西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把经济建设搞上去,“要以新作为应对经济新常态”。
文章分析,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凸显,是趋势性、不可逆的新常态,也是山西经济绕不开的“成长烦恼”。
应对“新常态”,文章对山西各级领导干部提出四点要求:要有黄金般的信心;领导干部要主动学习、提高本领;科学认识新常态,努力适应新常态;要积极主动、开拓创新、奋力有为,不折不扣抓好安全生产。
9月19日,《山西日报》刊发第四篇评论文章,《匡正选人用人不正之风》。
文章指出,“优化政治生态,必先刷新吏治;而要刷新吏治,匡正选人用人不正之风是题中应有之义。”
该文进一步说,山西政治生态突出问题之一,就是干部腐败多发连发与选人用人不正之风如孪生兄弟,如影随形。
文章称,近期查处的腐败案件表明,选人用人风气不正表现多样。
其中包括,违反组织原则和程序,因人设置标准、放任弄虚作假、一把手一言堂;违规插手干部使用,充当说客掮客,任人唯亲唯圈;为升迁不择手段,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权钱交易、权色交易;以煤为媒、以地为媒,商人为官员出钱、官员为商人输利,商人充当地下组织部长、票子厚度决定升迁位置等。
文章认为,刷新吏治,关键是要确立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以廉为基的选用导向,核心是要把既定的选拔机制真正做到位,还要加强对干部的管理监督。
3天后,《山西日报》刊发该评论系列第五篇文章,《教育实践活动要盯住“四风”抓整改》。
文章开篇即提出,“四风”乃腐败温床,反腐败必反“四风”。
文章将“优化政治生态”与“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指出“在优化政治生态的起步阶段,我省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也步入了整改落实、建章立制的关键环节”。
文章提出,全省各级各部门要按照中央部署和要求,敬终如始、一鼓作气,正视问题不回避、整改落实不手软、建章立制不反弹,彻底铲除腐败和“四风”滋生蔓延土壤,开创弊绝风清、政通景明的新局面。
今年2月以来,山西已有7名在任省部级官员落马。在这7人中,有4人落马时为山西省委常委,1人刚刚卸任省委副书记。
目前,山西省委在任常委的数目仍是9人,杜善学、陈川平、聂春玉、白云落马后遗留下来的省委常委职位尚未得到补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