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泽华:告别黄金周没那么可怕
史泽华:告别黄金周没那么可怕
2014-09-261人参与讨论
本质上,黄金周就是行政干预下的“赶大集”。指望用黄金周化解民众的“假期饥渴”,只能是造成全民血拼,也让休假无质量可言。
作者:史泽华
蔡教授“取消黄金周”的主张甫一传出,板砖四处飞来。权利敏感可以理解,问题是,其建议果真就很荒谬?抑或是我们误解了其用意——要看到,他并非想要将既有的假期抢走,而是希望将目前强制性的集中休假模式,转变为“带薪休假跟节假日结合”的分散性休假。
实质上,对黄金周溯源,不难知道,它本就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特殊政策,是行政干预下的“赶大集”,旨在应时之需地刺激经济。而黄金周对于提振国民旅游意愿,也确实起到了不小作用。但时至如今,其弊端日益凸显。每逢长假,人流汹涌、交通拥堵……黄金周里动辄上演一锅粥的景象。“黄金周”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边际递减,劳动者休假的实际质量也难以保证。在此情境下,在不缩减假日总量的前提下将其分拆,至少能避免集中出游带来的混乱。
蔡教授提到,国庆节放一天假是许多国家的通例。这不是虚言,实质上,一些国家的假期制度确实值得借鉴。如在美国,有关于“联邦法定节假日”的规定,主要适用于联邦政府雇员群体。在联邦假日之外,政府雇员亦享有与其工作年限相关联、长短不一的“带薪休假日”。企业则以“带薪休假日”制度为主,假期时长与资历和工作时长相关联,但无论休闲、病假还是事假,都包括其中,有双方契约作保证。企业也可以有选择地将某些联邦假日作为“带薪休假日”的一部分,但没有硬性规定。还有些全民性节日,如国庆日、阵亡将士纪念日、感恩节、圣诞节,虽然没有法律强制性规定,但庆祝和纪念已成约定俗成的传统。
这样相对灵活的安排,使“全民假日”成为伪命题。其利好也非常明显:一是以“带薪休假”方式满足了劳动者真正个性化的“黄金周”式需求,二是不让有限的社会资源承载“全民假日”过度消费之痛。
尽管国情、社会传统不同,可在假期制度设计上,美国等的经验不乏参考价值。说到底,化解“假期饥渴”,靠的不该是长假,而应在节假日与带薪休假权上求解。在需求充分形成的语境下,发展旅游业,也需要散客出游的平稳促进,而非需求累积下的一时释放。这就需要对接市场规律,用适当“短假”来分散“时令休假”带来的压力,也用带薪休假满足“全家出游”的需求。
不去理顺堆积在二者上面的权属关系,一味指望长假来“止渴”,也只能是造成全民血拼,导致休假无质量可言。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