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洋得意 发表于 2014-4-15 16:49

解放战争中粟裕哪一个建议让许世友连升两级?

 1947年6月30日,为实施筹划已久的“三军配合,两翼牵制”外线出击计划,**令刘伯承、**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南渡黄河,发起鲁西南战役,开始挺进中原战略的第一步。
  为配合刘邓强渡黄河,**已在前一天即6月29日,指令战绩最辉煌的华东野战军陈毅粟裕三路分兵,一路是“两个至三个纵队出鲁南”;一路是“两个纵队经吐丝口攻占泰安”;一路则由陈毅粟裕亲自统率留在山东内线。
  粟裕原本计划集中华野全军继续在山东内线作战,“准备打大仗、恶仗,粉碎敌人的新进攻”。他考虑到正面之敌重兵密集,尚不具备分割歼敌条件,决定首先以3个纵队分别向蒋介石军队的侧翼和后方出击,迫敌返援,创造战机,主力则集结在沂水地区待机。
  但这一作战部署即将实施时,**三路分兵的指令到了。粟裕与陈毅被迫改变内线作战部署,分兵三路:
  一路由参谋长陈士榘、政治部主任唐亮率3、8、10三个纵队挺进鲁西,配合刘伯承**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作战;一路由1纵司令员叶飞、4纵司令员陶勇率所部出击鲁南;华野司令员兼政委陈毅、负责战役指挥的副司令员粟裕直接指挥2、6、7、9四个纵队与特种兵纵队留在山东内线的沂水待机。
  **对这一部署很满意,说:“我军必须在七天或十天内,以神速动作攻取泰安南北及其西方、西南方地区,打开与刘邓会师之道路,如动作过缓,则来不及。”
  一段时间处境相当不利的“七月分兵”,结果不仅粟裕直接指挥的华野4个纵队因兵力不足,在南麻、临苟战役中失利,“杀伤国民党整编第11师、第8军各一部,歼敌1.8万余人。但华野部队也伤亡2.1万余人”;陈士榘和叶飞分别指挥进入鲁西、鲁南的五个纵队也迭遭失利,80%的指战员烂脚,非战斗减员严重。1纵、4纵各伤亡约5000人,非战斗减员各约5000人。3纵有两个师都缩编为两个团,10纵伤亡近2000人。
  7月23日,**指令刘邓开始千里挺进大别山,同时指令陈毅粟裕“指挥陈(士榘)唐(亮)担负整个内线作战任务”,即接管刘邓主力远去后的鲁西南根据地经营任务。
  8月1日,陈士榘、唐亮指挥的3个纵队与叶飞、陶勇的两个纵队在山东济宁会师,统由华野参谋长陈士榘指挥,随后进军鲁西南,与刘邓部队靠拢。
  因为陈毅、粟裕与华野总部留在鲁中,指挥不便。为加强鲁西南部队统一指挥,粟裕与陈毅8月3日致电**与军委:“拟成立华野西兵团,由陈士榘、唐亮分任司令员、政委。”(《粟裕年谱》259页)
  这是华野“西兵团”与指挥机构的最早提议。但**对陈士榘的指挥不放心,认为“陈唐指挥能力弱”,完不成直接配合刘邓作战的目的,否定了陈士榘任西兵团司令的提议。
  他8月4日、8月5日连发4电,一面对粟裕南满、临苟战役“自请处分”的检讨轻描淡写地说“不要紧”,一面决定让粟裕速去鲁西南指挥华野5个纵队的主力作战。电报说:“山东主力(陈唐、叶陶)现在西边”,“请考虑粟裕同志带炮兵主力速去鲁西南,统一指挥5个纵队,积极策应刘邓作战。”
  他指出了让粟裕西去指挥的理由:“刘邓南下作战能否胜利,一半取决取决于陈唐叶陶5个纵队能否起大作用。”因而他寄希望已相继筹划指挥取得七战七捷、宿北、鲁南、莱芜和孟良崮战役胜利的粟裕。他所说的挺进大别山另一半胜利因素,是指刘伯承**自己的努力。
  这一份电报的**手稿中,还有一条让粟裕速去鲁西南的理由,即在“粟裕带炮兵”有一句“陈唐指挥能力弱”,因考虑到某种原因,正式出版的《**军事文集》予以删除。陈士榘指挥能力弱,而且喜欢自作主张修改作战命令,粟裕对此也十分清楚,所以后来给作战部门规定,如果参谋长陈士榘有修改意见,必须另付辅助命令,不得在他的命令上修改。
  稍后,**又发出另一份电报,催促粟裕说:“我们仍主张粟裕迅即绕道聊城去郓城,指挥陈唐、叶陶5个纵队在郓城地区休整,就现有兵力在鲁西南积极策应刘邓作战,不可丧失时机。”
  负责战役指挥的粟裕到鲁西南指挥华野主力5个纵队,**又给司令员陈毅布置了任务:“陈率6、9纵俟水退后,迅速转至东边与2、7纵会合,从反面钳制鲁中、鲁南之敌。”也就是陈毅率华野总部仅指挥4个纵队。**还特意交代华东局的后勤供应:“你们的供应重心应转至鲁西南”,因为那里是主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解放战争中粟裕哪一个建议让许世友连升两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