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洋得意 发表于 2014-4-3 13:53

依托"反扒地图"沪警方今年首季度破案数翻番

电影《少数派报告》中曾这样描绘未来场景:人类利用可侦测人脑电波的“先知”寻找企图犯罪的人,在他们犯罪实施之前进行逮捕。
  事实上,在打击街面侵财类案件的工作中,上海公安也启用了“预判”方式,但依靠的并非“先知”,而是海量信息组成的“大数据”系统。
  统计显示,今年1月至3月20日,上海扒窃拎包和盗窃“三车”等街面犯罪案件数量均有所下降,破案数同比增加:破获扒窃拎包案件2440起,同比上升103.5%;抓获犯罪嫌疑人1086人,同比上升17.4%。破获盗窃“三车”案件1956起,同比上升129.8%。
  “大数据”助力侵财案件侦破
  每天上岗前例会的信息通报,是“大数据”系统在上海公安打击街面犯罪中最直接的运用之一。以扒窃拎包案件为例,上海每天接报150—200起。这样的情况下仍采取人海战术,显然不现实,必须依靠信息“有的放矢”。
  “与案件有关的人、事、地、物,就是我们所称的‘大数据’。”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刑事犯罪情报侦查支队副支队长纪海说,“大数据”的采集源很多,如110接警信息、户籍申报信息、违章处理信息、前科信息、宾旅馆信息、网吧信息、身份证信息等。这些数据在确定犯罪嫌疑人落脚点、确定案件“高发地”等方面有意想不到的作用。据介绍,上海公安每天有专人进行数据梳理,且有严格的层级规定,确保数据不被滥用。
  “反扒地图”动态变化
  对于网上曾流行一时的“反扒地图”,纪海表示,侦查员们曾认真研究过这张地图。“但这份民间制作的地图并不完整,一是数据支撑不完整,二是没有动态变化。”
  “更精确的‘反扒地图’应在一定区域内根据时间变化作出分析。”比如,秋冬两季扒窃拎包案发案率明显增高;早晚高峰,是扒窃拎包案的高发时间;工作日的中午,各写字楼周围的餐馆内人流骤增,侵财案件多发——这些有利于开展破案工作的结论都有大量数据作为支撑。
  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副总队长赵勇介绍,最近,市公安局正在加强涉及案件的数据信息在多警种间的协调流转,提高数据信息利用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依托"反扒地图"沪警方今年首季度破案数翻番